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匚 (主部件) 共 3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匚 | 甲骨文讀作「報」,是一種祭名,《合集》14522:「㞢(侑)匚(報)于河」,意謂對河神進行侑祭和報祭。《國語.魯語》:「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契」都是商的祖先,「契」是帝嚳之子;「上甲微」是商第九任君主。全句意謂上甲微,是能遵循契的功業的人,商代人報祭他。又用作祖先名,《合集》32349:「三匚」,即「三報」,指三個殷朝的先公之名,是報乙、報丙、報丁的合稱。一說甲骨文用作祭名時應讀為「祊」,指於宗廟門內舉行的祭祀(唐蘭)。姑備一說。 金文亦用作祭名,乃孫乍且己鼎:「乃孫乍(作)且(祖)己宗寶,黹(旨)餗匚(報)㝑(賓)。」意謂乃孫為祖己鑄造了這件宗廟祭祀所用的寶鼎,並用鼎中的美味佳餚來對祖己進行報祭和賓禮。 「匚」(受物之器)與「匸」(掩藏)有別,當細心辨識。 | |||||||||||||||||||
匡 | 金文除用為人名外,多表示方形器皿,如尹氏賈良簠:「尹氏賈良乍(作)旅𠥆」,意謂尹氏賈良鑄造了隨行用的方形器皿。又表示方形,如陳公子仲慶䀇:「自乍(作)𠥆𠤳」,「𠤳」是一種器皿的名稱,意謂親自鑄造了方形的器皿。 「匡」是方形器具,故引申有方正、扶正、糾正等義。後來「匡」多用來表示正,竹編器具之義便由增加意符「竹」的「筐」字來表示。《爾雅.釋言》:「匡,正也。」《王篇.匚部》:「匡,方正也。」《左傳.成公十八年》:「匡困乏,救災患。」杜預注:「匡亦救也。」 「匡山古社」是晉朝惠遠等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名為「白蓮社」。「廬山」又稱「匡山」,故稱「白蓮社」為「匡山古社」。權德輿〈惠上人房宴別〉:「逸民羽客期皆至,疎竹靑苔景半斜。究竟相依何處好,匡山古社足煙霞。」意謂隱逸高雅的客人應約而至,疏落的竹樹,油油的青苔,樹影傾斜了一半(形容日暮時分),究竟哪裏是互相依靠的好地方?匡山的古社充滿了煙霧雲霞。 古時「匡」還有虧損、虛損之意,《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兵容》第119行:「亓(其)國家以危,社禝(稷)以匡,事无成功。」意謂國家危亡,社稷虧損,國家大事(如祭祀、盟會、戰爭等)不會成功。《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國次》第9行:「國失亓(其)次,則社禝(稷)大匡。」意謂國家失去秩序,社稷便會虛損。 「匡」又用作姓氏,如「匡衡」,他是西漢經學家,年少時家貧,鑿通牆壁,借着鄰家的燈光讀書,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的故事。《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隣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
簠 | 金文異體甚多,凡十餘形,主要從「匚」從「古」,作「𠤳」。「匚」象方形的盛物器皿,「古」字標聲。本義是盛載稻米的食器。 其他異體主要有兩種部件組成,一種是意符,表示器皿,或者是製器的質料,如「匚」表示方形器皿,從「竹」表示這件「簠」是用竹篾做的,從「金」表示用青銅做的等等。另一種是聲符,如「夫」、「古」、「黃」、「故」、「害」、「吾」、「甫」等皆是「簠」的聲符。 從「竹」從「夫」之形與《說文》「簠」字古文「𠤱」是同字異體,皆以「夫」表聲,「匚」表示器皿,「竹」表示「簠」可以是用竹篾做的。《正字通》:「𠤳與𠤱同。」而從「匚」從「大」之形疑為《說文》「𠤱」形的訛寫。 而從「鈷」從「皿」之形與《說文》「䀇」字形近,皆從「古」從「皿」,「金」表示用銅製的,「缶」表示陶製的,「䀇」、「簠」實為一字(楊樹達)。《說文》:「䀇,器也。从皿从缶,古聲。」此外,由於形近或音近,又借「匡」、「祜」為簠。 金文「𠤳」字「匚」皆向右,偶有向左之形,當即小篆「胡」字之所本,向左之「匚」後來訛變從肉作「胡」(參方濬益)。《集韻》:「鈷,音胡,盛黍稷器。」可見「簠」、「鈷」、「胡」古音相近,可以通用。《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胡簋」即「簠簋」,《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廣韻》:「簠、簋,祭器。」參見「簋」、「鋪」。 金文、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樊君簠:「飤𠤳(簠)」,指用來盛食物的簠。伯公父簠:「伯公父乍(作)䀇(簠)」,意謂伯公父鑄造簠。《包山楚簡》簡265:「二亯(合)簠」,即兩件器蓋相合的銅簠。信陽楚簡2號墓2組簡5:「十簠」。戰國竹簡又通假為「浦」,表示水邊,《郭店簡.窮達以時》簡2-3:「舜耕於鬲(歷)山,陶拍於河𠤳(浦),立而為天子,遇堯也。」意謂舜在歷山耕作,在河邊製陶,後來成天子,是因為遇到了堯的緣故(劉釗)。 此外,甲骨文有一個從「匚」從「害」的字,羅振玉認為是「簠」字,但卜辭中用作地名,如《合集》6717:「于簠」。或用作人名。故不能肯定是不是「簠」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