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木 (主部件) 共 80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李 | 「李」以「子」、「來」為聲符,三字古音相近。因「李」用作果名,所以改聲符「來」為「木」。金文有從「木」從「子」的「李」,用作人名,見散氏盤。戰國陶文與璽印已進一步類化成「木」。 戰國竹簡繼承甲骨文從「來」從「子」的寫法,讀為「理」,指法官。如《上博竹書一.容成氏》簡29:「乃立咎(皐)陶㠯(以)為李」,全句指於是命令皐陶作法官。另如《上博竹書八.李頌》簡2:「氏(是)古(故)聖人兼此,和勿(物)以李(理)人情。」「李」亦通假為「理」,指調理。全句指因此聖人兼有這些美德,協和事務以調理人情。 《說文》:「李,果也。从木,子聲。杍,古文。」按「杍」字從「木」,「子」聲,並非「李」字古文。王筠《說文句讀》:「不言古文李者,蓋本云古文梓。梓字爛脫,校者以形似而附此也。〈周書〉:『梓材』,馬融曰:『古作杍字。』」 | |||||||||||||||
杕 | 杕甲金篆文構形同,皆從木從大。《說文》︰「樹皃。从木大聲。《詩》曰:有杕之杜。」《毛傳》︰「杕,特也。」《集韻》︰「木獨生也。」 卜辭罕見,如︰「王杕執于田」,用義不明。金文用作氏名(見杕氏壺)。 | |||||||||||||||
杙 |
| 小篆從「木」,「弋」聲。《說文》以為是「杙」是木名。《說文》:「杙,劉,劉杙。从木,弋聲。」又《爾雅.釋木》:「劉,劉杙。」郭璞注:「劉子生山中,實如梨,酢甜,核堅,出交趾。」 表示橛杙(木樁)的「杙」的象形初文作「弋」,後多寫作「杙」。「杙」可以看作「弋」的後起字,在「弋」的基礎上加上表意偏旁「木」。表示橛杙的「杙」和《說文.木部》的「杙」不必視為一字,有可能只是同形。(裘錫圭)參見「弋」。 「杙」表示橛杙的例子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218行:「輒接杙垣下,以盡二七栻而巳(已)。」「接杙垣下」意謂把木樁插入城垣之下。又如《呂氏春秋.節喪》:「譬之若瞽師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觸杙也。」 | ||||||||||||||
杜 |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用作古國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在唐為唐杜氏」,杜預注:「唐、杜二國名」,《竹書紀年》卷下:「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古杜國在今陝西西安東南。 | |||||||||||||||
杞 | 甲骨文「杞」字用作地名,如《合集》36751:「才(在)杞。」《合集》13890以「杞矦」指杞地長官(劉興隆)。 金文「杞」用作國名,姒姓,始封於雍丘,地在今河南杞縣,春秋時遷往青州,後又東遷到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北),戰國時為楚所滅。杞白每刃鼎有「杞白(伯)」一詞,即用為國名。《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杞」又可用作地名。另史密簋有「杞尸(夷)」一詞,指江淮地區的部族之一。 傳世文獻多用以表示枸杞,《詩.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毛傳》:「杞,枸檵。」《爾雅.釋木》:「杞,枸檵。」郭璞注:「今枸杞也。」 | |||||||||||||||
沐 |
| 梳洗頭髮能去除污垢,也會使頭髮掉落,故「沐」引申有去除、芟剪之意,《管子.輕重丁》:「請以令沐途旁之樹枝,使無尺寸之隂。」意謂請求下令剪除道路旁邊樹木的枝條,使路上沒有一點樹蔭。《釋名》:「沐者髪下垂,秃者無髪,皆無上貌之稱也。」《說文解字約注》:「凡沐必落髮,故引申有芟除義。」 金文用作人名,二年上邵守冰戈:「丞沐」,「丞」是官名,表示叫沐的佐官。 成語「沐猴而冠」表示猴子帶帽子,雖然外表像樣,卻掩飾不了是猴子的本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有一個叫韓生的人對項羽說關中地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是定都稱霸的好地方。項羽見秦宮室已燒毀,又思念故鄉,所以說自己發達以後不回鄉,就好像在夜間盛裝行走,無人知曉。韓生背地譏諷說項羽這個楚人是猴子戴帽子,徒具儀表,不能成事。漢帛書借「木」為「沐」,《馬王堆帛書.胎產書》第4-5行:「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候(猴)」,「沐猴」是楚方言,即獮猴。意謂王公大人的消遣不要使喚矮子,不要賞玩猴子。 而「櫛風沐雨」出自《莊子.天下》:「沐甚雨,櫛疾風」,記載大禹以大雨洗髮,以暴風梳頭;比喻在外奔波勞碌,受盡風吹雨打。 | ||||||||||||||
制 | 「制」、「折」二字形音義皆十分相近,「折」象以斧斤斷木,「制」象以刀劈木,二字古音同在章紐月部,是一組同源字。參見「折」。古書中「制」也有裁木之義,《淮南子.主術》:「巧工之制木」,高誘注:「制,裁也。」《說文》:「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𠝁,古文制如此。」 「制」本指剪裁、切斷樹木,引申指根據法度而作出的決斷、制裁、控制等,再引申指制度、體制。 金文表示法度、準則,王子午鼎:「萬年無諆(期),子孫是制。」勉勵子孫以鼎銘所言為準則(參張世超)。 古「折」、「制」通用,《郭店楚簡.緇衣》引《呂刑》云:「折以型(刑)」,今本《禮記.緇衣》引作「制以刑」,指以刑法來裁斷。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多假折爲制。《吕刑》:『制以刑』。《墨子》引作『折則刑』。《魯論》:『片言可以制獄。』古作折獄。」 | |||||||||||||||
夌 | 《說文》「夌𢕌」即「凌遲」,《韓詩外傳》卷三:「夫一仞之牆,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登而遊焉,凌遲故也。」「遲」表示山坡平緩而不陡,「凌」表示可以跨越、登上;全句意謂七尺高的牆壁,百姓不能越過,七百尺高的山嶽,小孩子能登上去遊玩,因為山坡平緩,能夠攀越之故。一說「凌」應讀為「陵」,指山陵、山阜、山岳,「陵遲」指山勢從高而下逐漸傾斜之意。《匡謬正俗》:「陵為陵阜之陵;而遲者,遟遟微細削小之義。古遟夷通用,或言陵夷,其義一也。言陵阜漸平」。《說文通訓定聲》:「自高漸下之意」。一說「凌遲」是連綿詞,又作「陵夷」、「逶迤」、「威遲」、「威夷」、「倭遲」等,指山坡曲折綿延。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8243:「才(在)夌」。 金文用作人名,子夌乍母辛尊:「子夌乍(作)母辛尊彝」,意謂子夌為母辛鑄造了這件青銅器。 | |||||||||||||||
松 | 金文用作地名,鄂君啟舟節記鄂君啟船隊所經之地時,提到「就彭矤(澤),就松昜(陽)。」「松陽」讀為「樅陽」,《史記.封禪書》:「浮江,自尋陽出樅陽」,《漢書.地理志》廬江郡有「樅陽」,地在今安徽省南部樅陽縣,與「彭澤」相鄰。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上博竹書四.多薪》簡2:「多薪多薪,莫奴(如)松杍(梓)」,指在眾多薪材之中,沒有比得上松木和梓木的。 晉璽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松氏,見《姓苑》。隋有松贇,名士也。望出東莞。」 傳世文獻「松」可通為「從」,指依從。《墨子.號令》:「為人下者,常司上之,隨而行,松上不隨下。」王念孫《讀書雜志》:「引之曰:司,古伺字。松,讀為從,言從上不從下也。」另,「松」同「鬆」,《字彙補.木部》:「松,與鬆同。」現代漢語以「松」為「鬆」的簡化字。 | |||||||||||||||
枋 | 金文通假為「方」,中山王圓壺:「枋數百里」,「枋」讀為方圓之「方」,表示地理範圍,「枋數百里」即方圓數百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