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虫 (主部件) 共 6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虫 | 甲骨文或以「虫」為「[止虫]」(害)。如《屯南》644:「弗虫雨。」《天理》657:「鼎(貞):其㞢(有)虫(害)。」「有害」、「亡害」是古代成語。(參裘錫圭)金文亦用本義,如魚顛匕「出斿(游)水虫」,王國維曰:「約以匕形似虫,故以虫為喻。」 簡帛文字亦用本義。如《上博竹書八.蘭賦》簡3:「螻蛾虫蛇。」又如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16-17行:「𧒒(蜂)𤻹(蠆)虫蛇弗赫(螫)。」後來孳乳了「虺」表示蝮蛇之義,傳世王弼本《老子.第五十五章》作「蜂蠆虺蛇不螫」。 「虫」作偏旁時往往泛指昆蟲,參見「蚘」、「蜀」、「蜂」等。 | |||||||||||
禹 | 金文用作人名,禹是夏朝開國君主,率民平治水患,繼舜為帝。叔尸鐘:「處禹之堵」。此外,西周也有人取名禹。如西周厲王時人,字向父,弔向父禹簋:「弔向父禹曰:余小子司朕皇考,肈帥井先文且(祖),共明德,秉威義(儀)。」 後世此字多用作人名,專指大禹。 | |||||||||||
蚘 | ||||||||||||
強 | 「強」亦作「𧖑」,《說文》:「強,蚚也。从虫,弘聲。𧖑籒文强从䖵从彊。」 | |||||||||||
蜀 | 甲金文用作國名,指蜀國。《周原》68:「伐蜀」。班簋:「甹(屏)王立(位),乍(作)亖(四)方亟(極),秉緐、蜀、巢。」表示掌管、管理緐、蜀、巢等國家。 戰國竹簡通假為「獨」,表示孤獨,《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16:「燕燕之情,以其蜀(獨)也。」是說〈燕燕〉一詩的情,是因為主角從此要孤獨了(季旭昇)。 《說文》:「蜀,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段玉裁注:「《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爲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 「蜀」後來加「虫」分化出「蠋」字專門表示蠶蟲一義。 「蜀」在古今方言中還可以表示一,如《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這種用法今天仍保留在漢語閩方言中,如福州方言,潮州方言,「一」在口語中皆讀作「蜀」。 | |||||||||||
雖 | 「雖」字見於春秋戰國金文,從唯從虫,唯是聲符,「雖」、「唯」上古韻部相同。「唯」初文作「隹」,本來是鳥的象形,後借用作發語詞。《說文》認為「雖」象大蜥蜴之形,按「虫」為蛇的象形,而「蜥蜴」俗稱「四腳蛇」,所以《說文》所言不無道理。 金文所見「雖」字皆用作發語詞,相當於雖然,有讓步之意,如新郪虎符:「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又與「惟」、「唯」通用,王引之《經傳釋詞》:「惟,發語詞也,亦作雖。」秦公鐘:「余雖小子」,《尚書.大誥》:「予惟小子」。參「唯」、「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