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阜 (主部件) 共 18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阪 |
| 金文用作人名,二十年鄭令戈:「右庫工師張阪」。《集韻》:「阪,或从土。」楚簡「阪」字加從「土」為意符。楚簡用作本義,表示山坡,《上博楚竹書四.曹沫之陳》:「行𡋴淒(濟)[障土](障)」,表示經過山坡,渡過河岸(李零)。 | |||||||||||||
阿 | 金文用作地名,阿武戈:「阿武」,漢為侯國,屬涿郡,故地在今河北省獻縣西北。 | ||||||||||||||
陀 | 古「它」、「也」同字,故「陀」也可寫作「阤」。金文從「阜」,「它」聲。金文通讀為「施」,「陀陀」表示喜悅之貌,㝬簋:「施施降余多福」。又表示延續,中山王方壺:「以陀及子孫。」參見「阤」。 | ||||||||||||||
陂 | 金文所從「阜」形稍有訛變。微䜌鼎:「王令𢼸(微)䜌兼𤔲九陂」,表示王命令微䜌治理九個池塘(參馬承源)。《廣雅.釋地》:「陂,池也。」郭沫若則認為銘文大意是王命令微䜌管理山川水澤。皆言之成理。 《說文》:「陂,阪也。一曰沱也。从𨸏皮聲。」《爾雅.釋地》:「陂者曰阪」。「阪」即是山坡、斜坡。 | ||||||||||||||
降 | 甲骨文中,「降」字可用作本義,表示下降,如《合集》15377:「降陟」,「降」與「陟」便分別表示了下降與上陞。另如《合集》14178:「茲云其㞢降其雨」,則有落下之意。甲骨文中常見「降永」一吉祥用語,就是降下祥瑞的意思。另外,甲文亦有作降服用的例子。如《屯南》2301:「方來降」,「方」指「方國」,意指「方國來投降」的意思。 金文也有用作本義,表示下降,如散氏盤:「陟剛(崗)三奉(封),降以南」,即是登上山崗,這是第三次的封地,從山崗南部下山。至於禹鼎:「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指上天對國家降下大禍,「降」字有降落的意思。另外,金文除了有從阜、從二止的構形外,中山王鼎「降」字又增「止」以顯示其移動,不降矛則增「土」以標其為地名。 後人為降服之「降」另造晚出省文「夅」字。 | ||||||||||||||
限 | 金文用作人名。又由界限引申表示規劃、劃定,鬲比盨:「復限余(予)鬲比田」,意思是說規劃贈予鬲比的田(參馬承源)。 《說文》:「限,阻也。一曰門榍。从𨸏艮聲。」 | ||||||||||||||
陟 | 金文也用作本義,散盤:「陟剛」,表示登上山崗,「剛」通假為「崗」。《詩.大雅.公劉》:「迺陟南岡」。㝬簋:「其瀕在帝廷,陟降」,表示瀕臨、接近帝廷,「陟降」表示陞降、上下。《詩.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毛亨傳:「言文王升天,下接人也。」朱熹集傳:「蓋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 ||||||||||||||
陭 | 「陭」與「崎」二字音近通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民人登降移徙,陭䧢而不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民人升降移徙,崎嶇而不安。」這兩句指百姓上下遷移,道路崎嶇,故心緒不安。 「陭」由崎嶇義引申解作不正、傾側。劉向《說苑.建本》:「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終必衰。」意謂本來就不正的事物到最後都是傾斜的,開始時不繁盛的事物到最後必會衰敗。 「陭」亦指梯子,《集韻.紙韻》:「陭,隑也。」《方言》卷十三:「隑,陭也。」郭璞注:「江南人呼梯為隑。」 金文用作人名,曾白陭壼:「曾白(伯)陭」,「曾」是國名,「伯」是爵位,「陭」是曾伯的名字。 | ||||||||||||||
陰 | 從「阜」的字多與山有關,而「侌」從「今」從「云」,「今」是聲符,從「云」可能是因為多云的天氣即稱為「陰天」的緣故。金文用作本義,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表示長江、漢水的南面和北面。㠱伯盨:「其陰其陽,以征以行。」又用作地名。 楚簡的「陰」字不從「阜」,直接寫作「侌」,《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簡2:「是以成侌昜。」「侌昜」即「陰陽」。《說文》:「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𨸏侌聲。」 | ||||||||||||||
陲 |
| 「陲」還表示旁邊、邊緣。漢王粲〈詠史〉:「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