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頁 (主部件) 共 20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稽 | 金文多見「𩒨(稽)首」一語,是上古的叩頭至地之禮。師酉簋:「師酉拜𩒨(稽)首。」具體情況有二說,一說拜者先跪地,兩手拱於胸前,然後拜頭至手,再俯身拜頭至地(張光裕)。一說兩手拱至地,頭拜至手,不觸及地。《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楊倞注:「稽首,亦頭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顙,則頭觸地。」 《說文》:「䭬,下首也。从𩠐旨聲。」《說文》:「稽,留止也。从𥝌从尤,旨聲。凡稽之屬皆从稽。」 | |||||||||||||||||
頡 | 金文從「吉」從「頁」,「吉」是聲符。 金文「頡」通假作「詰」,郘鐘:「余頡[网出]事君。」「頡[网出]」即「詰詘」,表示委婉事君,不敢狂妄造次。與鐘銘下文言「余不敢為驕」互相呼應(湯餘惠、王輝)。 「頡」於字書中表示頸項僵直。《說文》:「頡,直項也。从頁吉聲。」 | |||||||||||||||||
頭 | 一說青銅器中的「豆」象人頭頸相連之形(孫常敘),故「豆」除了是聲符以外,還是意符。 金文「頭」通假作「脰」,蔡侯鼎:「頭鼎」,即「脰鼎」,表示饌食之鼎。《公羊傳.文公十六年》何休解詁:「殺人者刎頭。」《釋文》:「本又作脰。」《儀禮.士相見禮》:「左頭奉之。」鄭玄注:「今文頭為脰。」 | |||||||||||||||||
頵 | 金文從「君」從「頁」,「君」是聲符。「頁」象人形而強調頭部,故從「頁」的字多與頭有關。「頵」表示頭大的樣子。《說文》:「頵,頭頵頵大也。从頁君聲。」 金文用作人名。伯頵父鼎:「白(伯)頵父乍(作)朕皇考屖白(伯)吳姬寶鼎。」 | |||||||||||||||||
擾 | 小篆作「𢹎」,《說文》:「𢹎,煩也。从手夒聲。」 | |||||||||||||||||
瀕 | 陳秉新認為此字從「涉」,「涉」是聲符,他又認為「瀕」是「顰」的初文,後省作「頻」。張世超等認為此字不從「涉」,因為「涉」的兩「止」分置於水的兩邊,而此字兩「止」皆在水的一邊,象雙足站在水邊止步不前之形。按金文只有效尊、效卣「涉」字作兩止皆在水的一邊之形,故金文「瀕」所從未必是「涉」字。 金文用義有三:一,表示接近,㝬簋:「其瀕才(在)帝廷」,表示接近帝廷,在上帝的身邊(參張亞初)。二,表示多、厚,井侯簋:「魯天子造(受)厥瀕福」,「瀕福」即多福、厚福。三,用作職官名。瀕史鬲:「易(賜)厥瀕史貝」,「瀕史」即周王后近身之史,是為王朝內宮辦事的人(參張亞初、劉雨)。 | |||||||||||||||||
顛 |
| 金文從「頁」,「真」聲。小篆從之。戰國楚系文字又有從「臼」(「凵」),「真」聲的字形。從「凵」表示顛倒於「凵」或因「凵」而顛倒。字形見《清華叄.良臣》,應即「顛」的異體。(謝明文) 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10405正:「子央亦顛。」意謂子央也從車上顛隕下來。又如《合集》18789:「九日[八兔],辛□㞢(有)𡿧(災),王顛自…」意謂王自占卜之日算起的第九天(此日天干為辛)發生了不好的事情,這一天王(自車或某處)顛落。(謝明文) 金文「顛」或讀為「鼎」,與「匕」相配,字形見戰國魚顛匕。何琳儀以為「顛」應表示頂,「魚顛」指魚頭,在此指匕的橢圓形頭部。 「顛」在古書中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楚辭.九章.思美人》:「車既覆而馬顛兮,蹇獨懷此異路。」 「顛」表示顛倒、倒置。如《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楚辭.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以為衣。」引申表示破壞。如《孟子.萬章上》:「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顛」在古書中常與「頂」互訓,表示頭頂。《爾雅.釋言》:「顛,頂也。」如《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引申表示頂端。如《史記.孝武本紀》:「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泰山顛」即泰山之頂。 | ||||||||||||||||
顜 |
| 金文表示和解、締結和約,典籍或作「講」,五祀衛鼎:「井白(伯)、白(伯)邑父、定白(伯)、𣄴白(伯)、白(伯)俗父廼顜。」意謂井伯、伯邑父、定伯、𣄴伯、伯俗父五人達成協議。《戰國策.秦策四》:「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高誘注:「講,成也。」「成也」即和解、講和成功之意。又通假為「媾」,表示姻親,殳季良父壺:「用亯孝于兄弟、婚顜(媾)、者(諸)老。」表示以孝敬兄弟、姻親,老人。 | ||||||||||||||||
囂 |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喧嘩。中山王鼎:「毋大而肆,毋富而驕,毋眾而囂」。《禮記.坊記》:「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眾而以寧」正與鼎銘「毋眾而囂」相對,可證「毋眾而囂」表示不要聚眾喧嘩。《左傳.成公十六年》:「在陳而囂,合而加囂。」杜預注:「囂,喧嘩也。」 又用作姓氏。又用作官名,「莫囂」即「莫敖」,是楚國官名,即司馬(參周世榮)。 | |||||||||||||||||
顯 | 戰國文字「顯」或省寫作「㬎」,參見「㬎」。 金文多見「丕顯」一詞,表示大顯、光明、顯赫。彔伯簋:「彔白[冬戈]敢拜手稽首,對揚天子不(丕)顯休。」《左傳.僖公廿八年》:「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 《說文》:「顯,頭明飾也。从頁㬎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