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春秋戰國時為燕、齊二國之境。秦屬巨鹿郡。漢置勃海郡。後漢因之(《漢志》:郡治浮陽縣。後漢嘗為勃海國,移治南皮。)晉仍為勃海郡(劉宋亦有勃海郡,僑置於臨淄境內。)後魏初曰滄水郡,尋復故(魏主燾改郡曰滄水。太和二十一年,復為勃海郡,治南皮縣。)又分置浮陽郡(太和十一年置,治浮陽縣),尋又兼置滄州(魏收《志》: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饒安城。)高齊因之。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州廢,以其地併入勃海郡(《隋志》:開皇六年,置隸州,治陽信縣。大業二年,改為滄州。明年,又改為勃海郡,仍治陽信。陽信,見山東武定州。)唐初,仍置滄州(初治清池,又移饒安。武德六年,移治胡蘇縣。貞觀初,還治清池。開元十四年,置橫海軍於郭內。)天寶初,亦曰景城郡。乾元初復故(貞元三年,置橫海節度治此。太和五年,改為義昌軍。詳見州域形勢說。)五代仍曰滄州。梁改曰順化軍,唐復曰橫海(《五代史》:梁乾化五年,滄州始屬梁。明年,為晉王存勖所得,仍稱橫海。)宋亦為滄州(亦曰景城郡橫海軍。)金因之(亦曰橫海軍。《元志》作臨海軍。)元亦曰滄州,屬河間路。明初,以州治清池縣省入(編戶二十七里),領縣三。今仍曰滄州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東百五十里。東北至永平府五百里,南至山東德州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山東武定州二百五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北魏熙平二年(517)置,治所在饒安縣(今河北鹽山縣西南千童鎮)。《元和志》卷18滄州:“以滄海為名。”隋大業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治所在清池縣(今滄縣東南四十里舊州鎮)。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靜海縣及河北青縣、泊頭市以東,東光及山東甯津、樂陵、無棣以北地區。天寶元年(742)改為景城郡,幹元元年(758)復名滄州。元屬河間路,延佑初徙治長蘆鎮(今滄州市)。不久,還治清池縣(今滄縣東南四十里舊州鎮)。明洪武元年(1368)省清池縣入州。二年(1369)復遷治長蘆鎮(今滄州市),屬河間府。清屬天津府。1913年改為滄縣。地處海濱, 自古盛產鹽,著名的長蘆鹽即產於此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河北省東南部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馬落坡巡司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清池縣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南皮縣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鹽山縣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慶雲縣
總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