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北直 > 大名府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兗州之域。夏為觀扈之國。春秋晉地。戰國屬魏。秦屬東郡。漢屬魏郡(時郡治鄴。)後漢因之(按建安十七年,割河內、東郡、巨鹿、廣平、趙國十四縣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東、西都尉。時魏為曹操封國也。)三國魏分置陽平郡。黃初二年,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治元城。)晉因之。宋亦為陽平郡,後魏因之(治館陶。)後週末,置魏州(治貴鄉縣。)隋初因之。大業初,改為武陽郡(隋末,李密改為魏州。尋為竇建德所據。)唐武德四年,復為魏州(置總管府,尋改為都督府。貞觀初省。)龍朔初,改為冀州(又為大都督府,督貝、德、相、棣、滄等州。)咸亨中,復故。天寶初,曰魏郡(治元城縣。)乾元初,復曰魏州(尋置魏博節度,亦曰天雄軍。建中三年,田悅拒命,稱魏王。僣改魏州為大名府。餘詳州域形勢。下仿此。)五代唐同光初,升為東京興唐府。三年,改東京曰鄴都(天成四年,還曰魏州,尋復為鄴都。)晉曰廣晉府(開運二年,復置天雄軍於此。)漢曰大名府。周顯德初,復罷鄴都為天雄軍,而府如故。宋因之(亦曰魏郡。)慶曆二年,建為北京(八年,置大名府路,領北京、澶、懷、衛、德、濱、隸等州軍。)金仍為大名府路(宋建炎四年,金人立劉豫為齊帝,據大名。尋徙汴。紹興七年,金人廢豫,仍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東至山東東昌府一百八十里,南至河南開封府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衛輝府二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廣平府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廣平府清河縣二百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一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六百五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五代漢乾祐元年(948)改廣晉府置,治所在元城、大名二縣(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大街鄉)。北宋慶曆二年(1042)建為北京。轄境相當今河北大名、魏縣、成安、廣平、威縣、臨西、館陶和山東臨清、夏津、冠縣、莘縣及河南內黃等縣市地。元改為大名路。明復改為大名府,移元城縣於府城(今大街鄉)。清移大名縣於今治,並元城縣入大名縣。轄境相當今河北大名及河南南樂、清豐、濮陽、長垣,山東東明等縣市地。1913年廢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河北省大名縣東八里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北直 > 大名府 > 元城縣
北直 > 大名府 > 元城縣 > 小灘巡司
北直 > 大名府 > 大名縣
北直 > 大名府 > 魏縣
北直 > 大名府 > 南樂縣
北直 > 大名府 > 清豐縣
北直 > 大名府 > 內黃縣
北直 > 大名府 > 內黃縣 > 回龍廟巡司
北直 > 大名府 > 浚縣
北直 > 大名府 > 滑縣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 金堤巡司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 長垣縣
北直 > 大名府 > 開州 > 東明縣
總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