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南直 > 鳳陽府 > 亳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沒有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古豫州地。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即此,後改為譙。春秋時為陳國之譙邑。戰國屬宋,後屬楚。秦屬碭郡。漢屬沛郡。後漢屬沛國(又豫州治譙,即此。)魏置譙郡,晉及劉宋因之。後魏仍置譙郡,正始中,兼置南兗州治焉(梁中大通三年,來降,置譙州,明年,沒於魏。按《魏書》:鐘繇敗後,分徐、豫二州,以護城立南兗州。事在正始四年。或作正光,誤也。)後齊因之。後周改為亳州(置總管府治焉。)隋亦曰亳州。大業初,復曰譙郡。唐又為亳州,天寶初,亦曰譙郡。乾元初,復故。五代因之。宋仍曰亳州(亦曰譙郡。)大中祥符七年,升為集慶軍節度。金亦曰亳州。元屬歸德府。明初以州治譙縣省入,尋降為縣,改屬潁州。弘治九年,復為亳州(編戶二十三里),屬鳳陽府。今仍之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西北四百五十里。南至潁州二百二十里,西至河南陳州二百里,北至河南歸德府百三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北週末改南兗州置,治所在譙縣 (今安徽亳州市)。據 《續通典》 稱: “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隋大業三年 (607) 改為譙郡。唐武德四年 (621) 復為亳州。天寶元年 (742) 改為譙郡。幹元元年(758) 又曰亳州。轄境相當今安徽亳州、渦陽、蒙城及河南鹿邑、永城等市縣地。元屬歸德府。明洪武初廢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為亳縣。弘治九年 (1496)復升為亳州,屬鳳陽府。清屬安徽潁州府。1912年改為亳縣。元末劉福通起義,立韓林兒為帝,曾建都於此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南直 > 鳳陽府 > 亳州 > 武平衛
總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