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山西 > 太原府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兩漢因之,兼置並州治焉。魏為太原國,並州仍舊。晉因之,後為劉淵所據,旋沒於石勒,又為慕容燕所據,苻堅復取之。後魏仍為太原郡,兼置並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並州(《隋志》: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臺。九年,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大業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並州(初置大總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後長壽元年,置北都,旋復曰並州。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並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又為河東節度使治所。《唐書》:至德初,命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史蓋因舊稱書之,非是時又改京為都也。寶應初,始復曰北都。)五代唐為西京,又改為北京。周時,為劉崇所據。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並州,嘉祐中,復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東軍節度。)金因之(改軍曰武勇,尋復曰河東。)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寧路。明初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今仍曰太原府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東至直隸趙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遼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陝西吳堡縣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二百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唐開元十一年(723)改並州置,治所在太原縣(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轄境相當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遊和陽泉市、平定、壽陽、昔陽、盂縣等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復為並州,移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復改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1216)改為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改名冀甯路。明洪武元年(1368)復改太原府。清轄境相當今山西榆次、太谷以西至黃河東岸興縣、岢嵐、嵐縣等地。1912年廢。唐及五代唐曾建為北京,五代末為北漢國都。宋。金先後為河東路、河東北路治所。明、清為山西省會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山西 > 太原府 > 陽曲縣
山西 > 太原府 > 陽曲縣 > 廢白馬府
山西 > 太原府 > 陽曲縣 > 石嶺關巡司
山西 > 太原府 > 太原縣
山西 > 太原府 > 太原縣 > 竹馬廢府
山西 > 太原府 > 榆次縣
山西 > 太原府 > 太谷縣
山西 > 太原府 > 祁縣
山西 > 太原府 > 徐溝縣
山西 > 太原府 > 清源縣
山西 > 太原府 > 交城縣
山西 > 太原府 > 文水縣
山西 > 太原府 > 壽陽縣
山西 > 太原府 > 盂縣
山西 > 太原府 > 靜樂縣
山西 > 太原府 > 河曲縣 > 寧化守禦千戶所
山西 > 太原府 > 河曲縣 > 偏關守禦千戶所
山西 > 太原府 > 河曲縣 > 老營守禦千戶所
山西 > 太原府 > 平定州
山西 > 太原府 > 河曲縣
山西 > 太原府 > 平定州 > 樂平縣
山西 > 太原府 > 忻州
山西 > 太原府 > 忻州 > 定襄縣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五臺縣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繁峙縣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廣安郡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永定郡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建安郡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振武衛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雁門守禦千戶所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寧武守禦千戶所
山西 > 太原府 > 代州 > 崞縣 > 八角守禦千戶所
山西 > 太原府 > 岢嵐州
山西 > 太原府 > 岢嵐州 > 嵐縣
山西 > 太原府 > 岢嵐州 > 興縣
山西 > 太原府 > 岢嵐州 > 興縣 > 鎮西衛
山西 > 太原府 > 保德州
山西 > 太原府 > 保德州 > 保德州守禦千戶所
總數: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