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隹 (主部件) 共 1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1 - 16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從「」從「」,「」象鳥類,「」突出其羽毛、羽翼的修長,本義是長尾的野雞、山雞,又特指雉羽、雞毛。
甲金文從「」從「」,「」象鳥類,「」突出其羽毛、羽翼的修長,本義是長尾的野雞、山雞,又指雉羽、雞毛。「」表示茂盛而修長的羽毛(《說文》:「羽,鳥長毛也」),故從「」的「」表示長尾野雞。《說文》:「翟,山雉尾長者。从羽从隹。」段玉裁注:「隹爲短尾鳥緫名。又此鳥以尾長爲異也。」
「長尾雉」是我國的特產鳥,共有4種。其中較為常見的為白冠長尾(Syrmati-cus reevesii),俗稱「長尾野雞」,又叫「地雞」。身體大小近似野雞,但尾羽極長。雄鳥尾羽中最長的兩根,常被選做京劇武將演員頭盔上的裝飾品。因數量稀少,已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參華漢文化會館)。
甲骨文未見「」字,學者認為甲骨文的「」其實是「」,金文「」字與甲骨文「」字同形。《說文》:「彗,掃竹也。」甲骨文「」象兩個豎立的「」頭。「」頭多茂而長,以便清潔,而「」與「」頭構形極近。相傳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隻野雞拔下毛來製成了第一把掃帚。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於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製成了耐用的掃帚(參香港百科)。參見「」。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假借為「」、「礿」,是夏季的祭祀。史喜鼎:「史喜乍(作)朕文考翟祭」,意謂史喜為我有文德的先父舉行翟祭。《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同「礿」,《爾雅.釋天》:「夏祭曰礿」,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本或作禴。」《周禮.大宗伯》:「以禴夏享先王。」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指野雞,《望山楚簡》二2:「翟輪」,意謂繪畫彩色野雞的車輪。古人好以野雞圖案或雞毛裝飾車輛,《詩.衛風.碩人》:「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毛亨傳:「翟,翟車也。夫人以翟羽飾車。」
戰國竹簡「」又假借為「」,表示買進穀物。《包山楚簡》105:「安陵莫囂䜌狎爲鄝貣(貸)越異之黃金七益(鎰)以翟(糴)穜(種)」「安陵」、「」皆是楚國地名,「莫囂」是楚官名,或作「莫敖」,「䜌狎」是擔任此官職的人名。「越異」指渡災、救災。全句意謂安陵莫囂䜌狎為鄝地借出救災機構的黃金七鎰,用來買進穀物的種子。
漢帛書「」假借為「」,表示照耀,引申為指點、引導,《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455行:「聖者知(智),聖之知(智)知天,其事化翟(燿)。」意謂聖人明智,其智慧在於知天道,其功業在於化育萬物、照耀萬物(即為萬物指點明津、引導門徑)。
漢帛書「」又假借為「」,指北方外族,《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第147行:「秦兵〈與〉式〈戎〉翟(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意謂秦國與狄族的風俗相同,野心勃勃,如虎如狼,貪婪暴戾。
漢帛書「」又借為「」,表示退縮,《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四度》第45行:「柔弱者无罪而幾,不及而翟,是胃(謂)柔弱。」意謂柔弱者沒有罪過卻處於危險,沒有達到就自己退縮,這叫做「柔弱」。
」字甲骨文構形初義不明。一說象草多貌。一說萑葦,即一種荻類植物。
」字甲骨文構形初義不明。一說象草多貌,見《說文》︰「艸多皃。从艸隹聲。」一說萑葦,即一種荻類植物,見《詩.豳風.七月》︰「八月萑葦。」孔穎達《疏》︰「初生者爲菼,長大爲薍,成則爲萑。」《周禮.春官》︰「其柏席用萑黼純。」鄭玄《註》︰「萑,如葦而紉。」
萑字甲骨文一字幾形,然而皆從隹。《說文》認為「」是短尾鳥的總名。其字構成部件除有隹外,或從一屮、二屮(艸)、三屮(芔)、或四屮(茻),或不從屮類部件而從林或雙林。甲骨文中從艸、林、茻、森每可通(徐中舒)。
甲骨文用為地名(參郭沫若、李孝定)。金文疑用作名字(見戰國平都矛)。
甲骨文從「」,「」聲,金文從「」,「」聲,本義是老鷹、鷂鷹。
甲骨文從「」,「」聲,金文從「」,「」聲,本義是老鷹、鷂鷹。「」是古代一種翅膀闊大並喜高飛盤旋滑翔的猛禽,與鴟、鷂等同屬。《說文》徐鉉所編訂的版本沒有收錄「」字,但《集韻》引用《說文》保留了此義項。《集韻》:「鳶,《說文》:『鷙鳥也,或从弋。』」王念孫認為「」字從「」聲,楷書寫作從「」,是因訛寫而減筆。此說十分正確,古文字「」、「」往往相混,王氏所見的古文字材料有限,能得此結論,可謂見解精闢。
」字的字形於多種青銅器中得以保存,唯都以單字出現,作為一個氏族的記號。十三經中「」字亦多見,如《詩.大雅.旱麓》即有「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句。《爾雅.釋鳥》則曰:「鳶烏醜,其飛也翔」。「」後世又指一些以紙糊製的「風鳶」。李石撰《續博物志》的解釋甚是有趣:「今之紙鳶,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視,以洩內熱。」
甲骨文讀作「」,表示射箭、弋射,《合集》5740:「乎(呼)多射鳶,獲。」「多射」是官名,意謂命令多射這種官員射箭,獲得獵物。
金文用作氏族徽號。戰國竹簡通假為「」,用作人名,《上博竹書五.競建内之》簡4:「𠇑(傅)鳶(說)」,「傅說」是商代高宗時的賢臣。
」與「」同字,甲骨文從「」從「」從正方形,或從兩方形相疊,構形初義不明。
」與「」同字,甲骨文從「」從「」從正方形,或從兩方形相疊,構形初義不明。
一說方形是「」字初文,「」是璧雝(古代大學)的本字,象璧雝的宮外有水有鳥止息(羅振玉、陳邦懷)。一說方形是「」的初文,象連環形(于省吾)。一說象鳥足被環所扣,無法高飛。引申為阻塞、壅塞等意思(徐中舒)。金文上承甲骨文字形,方形變圓,與「」形混。
甲骨文用為人名、地名。金文表示熟食,通「」,余阝王鼎:「用雝(饔)賓客」,表示用熟食宴饗賓客;表示壅塞,通「」,毛公鼎:「勿雝(壅)律庶民」;又用作象聲詞,逨鐘:「雝雝」。
戰國竹簡通作「」,《上博楚竹書五.三德》:「毋雝(壅)川」。
《說文》:「雝𪆫也。从隹邕聲。」段玉裁注:「雝渠也。渠,鳥部作𪆫。鉉本同。經典多用爲雝和、辟雝。隸作雍。」
甲骨文從「」從「」。後增意符「」,寫作「」。本義是捕鳥用的網。
甲骨文從「」從「」。後增意符「」,寫作「」。甲骨文用作方國名。如《合集》880正:「乙卯卜,爭鼎(貞):旨𢦔䍜。」金文用作人名。如羅兒匜:「羅兒□□,吳王之姓(甥)。」「」是春秋金文習見的人名後綴。
」的本義是捕鳥用的網。《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如《詩.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毛傳:「鳥網為羅。」《韓非子.難三》:「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
」也表示張網捕鳥。《說文》:「羅,以絲罟鳥也。」如《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
」表示包括、包羅。如《莊子.天下》:「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成玄英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內。」又表示招致、招羅。如《漢書.王莽傳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
」表示排列、分布。《廣雅.釋詁一》:「羅,列也。」如《漢書.天文志》:「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列: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斿。」《文選.楊子雲〈長楊賦〉》:「羅千乘於林莽,列萬騎於山隅。」
」是一種稀疏而輕軟的絲織品。《廣韻.歌韻》:「羅,羅綺也。」如《楚辭.招魂》:「蒻阿拂壁,羅幬張些。」王逸注:「羅,綺屬也。張,施也。言房內則以蒻席薄床,四壁及與曲隅復施羅幬,輕且涼也。」《淮南子.主術》:「是猶貫甲冑而入宗廟,被羅紈而從軍旅,失樂之所由生矣。」
」通「」,表示遭遇。如《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顏師古注:「羅,罹也,遭也。」《論衡.辨祟》:「或有所犯,抵觸縣官,羅麗刑法,不曰過所致,而曰家有負。」
」也是一種細密的篩子,同「」。如《齊民要術.柰林檎》:「下水,更抨,以羅漉去皮子。」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粹精》:「凡麥經磨之後,幾番入羅,勤者不厭重復。」又作動詞,表示用羅篩東西。如唐代白居易〈即事〉:「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從三「」,象群鳥聚集,或象鳥群。
從三「」,象群鳥聚集,或象鳥群。《說文》:「羣鳥也。从三隹。凡雥之屬皆从雥。」甲骨文上雔下隹,楚文字上隹下雔,部件位置不同,並沒有特別意思。
甲骨文僅一見,疑用作祭名(李孝定)。《合集》27151:「叀唐雥。」「」即傳世典籍中的「成湯」,全句指向成湯進行雥祭。
包山楚簡182「」讀「」,用作姓氏。漢代有人姓集名一。應劭《風俗通義》:「集氏,漢有外黃令集一。」
」由群鳥引伸為相聚之意,隋代許善心〈神鳥頌〉:「嘉貺雥集。」明張居正 《來雁說》:「嘉況雥集。」皆指把所賞賜的聚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