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勹 (包括子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象舀食物的食具之形,是「」的古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寫作「」,象舀食物的食具之形。甲骨文、金文中間一點表示食物,本義是從樽中舀酒的用具,有柄。《說文》:「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與「」形狀相似,兩者的不同處在於「」小「」大,「」用作舀酒,「」用作舀取食物。《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黃金勺」,鄭玄注引杜子春:「勺,謂酒尊中勺也。」即「」用於酒樽中舀酒。《儀禮.鄉射禮》:「兩壺斯禁,左玄酒,皆加勺。」「斯禁」是古代放置酒樽的禮器;「玄酒」是古代祭禮中當酒用的清水;意謂放了兩壺酒在斯禁上,左邊的是玄酒,兩壺酒都放了勺子。「」又用作容量單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勺一升」就是一勺相當於一升。又用作量詞。蘇軾〈西山詩和三者三十餘人再用前韻為謝〉:「願求南宗一勺水,往與屈賈湔餘哀。」「南宗」是佛教的一個派別;「」即清洗;「屈賈」就是屈原和賈誼;這句指作者希望得到佛教的一勺水,前去為屈原和賈誼清洗哀怨。
」又是古樂舞名。《儀禮.燕禮》:「若舞則《勺》。」鄭玄注:「《勺》,《頌》篇告成《大武》之樂歌也。」《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意謂小童十三歲,學習《樂經》、誦讀《詩經》、學習《勺》舞。
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35356:「王其有勺於文武帝。」「」是祭祀祖先的祭禮。又用作地名,《合集》27861:「王往于勺。」又用作人名,《合集》21041:「呼勺」。
金文用作氏族名,勺鼎:「」。
漢帛書借「」為「」,解作國名。《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3行:「臣之所患,齊勺(趙)之惡日益。」意指臣所擔憂的,是齊趙兩國日益交惡。漢帛書以「」為「」,解作酒。《馬王堆帛書.養生方》第28行:「為醪勺(酌)」,「」是一種酒,此句記載釀造「醪酌」的方法。漢簡借「」為「」,《威武漢代醫簡.第二類簡》:「大黃、黃岑、勺(芍)樂(藥)各一兩。」漢簡借「」為「」,《威武漢簡.儀禮.燕禮》:「如舞則《酌(勺)》。」今本《儀禮.燕禮》作「如舞則《勺》」。
傳世文獻以「」為「」,《漢書.禮樂志》:「勺椒漿,靈已醉。」顏師古注:「勺,讀曰酌。」「椒漿」是以椒釀製、用以祭神的酒,意謂眾神喝了椒酒,都喝醉了。
」字後來加上義符「」,分化出「」字,表示舀東西的用具以木製成。
甲骨文象側視豹形,中間的圓點象豹子身上的斑紋。本義表豹子,後引申為豹類動物的通稱。
《說文》:「豹,似虎,圜文,從豸,勺聲。」段玉裁注:「佀虎,圜文。豹文圜。《易》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豹一名程。从虎,勺聲。」「豹變」即讓自己的德行如豹紋般有顯著的改變。此外,因為豹子晝伏夜行,故以「豹隱」表示君子隱居不仕。又「全豹」指事物的整體,或指事情的全部,與「可見一斑」的「一斑」之解事情之「部分」相對。
甲骨文的「」字字形像老虎,而身上有圓斑,屬象形字。金文「」字則演變為從「」,「」聲的形聲字。「」、「」皆獸中兇猛者,故文獻多以「」、「」並舉,如《禮記.郊特牲》「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字甲骨文常用作人名。如《合集》3303:「豹歸」。金文則用作本義,表示豹子,殿敖簋蓋:「豹皮」。
」字《說文》注「北教切」,中古屬「」母,今多讀不送氣唇音聲母p,粵語讀送氣聲母ph,不同於多數漢語方言的讀法。
甲金文從「」,「」聲。「」為意符,象小鳥一類動物。「」是一種水鳥(朱熹),相當於今天的野鴨(朱駿聲)。
甲金文從「」,「」聲。「」是「」的初文(高亨),象一俯身人形,作為「」的聲符(裘錫圭)。「」是意符,象鳥兒,「」、「」作為偏旁,可以通用。本義是一種水鳥(朱熹),相當於今天的野鴨(朱駿聲)。
《說文》:「鳧,舒鳧,鶩也。从鳥,𠘧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今野鴨也。家鴨曰舒鳧,曰鶩,曰𪁨,俗作鴨,以其行步較鳧為舒遲,故曰舒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鳥〉曰:『舒鴈,鵝。』『舒鳧,鶩。』〈内則〉注同。舍人、李巡云:『野曰鴈,家曰鵝。野曰鳧,家曰鶩。按野曰鴈、鳧。而畜於家者曰舒鴈、舒鳧;是爲鵝、鶩。舒者,謂其行舒遟不畏人也。」即是說野鵝稱為「」,家養的稱「」;野鴨稱為「」,家養的稱「」。
《詩.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鴈。」朱熹集傳:「鳧,水鳥,如鴨,青色,背上有文。」全句意謂鳥兒們快要飛起來時,射野鴨,打野鵝。杜甫〈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早鳧江檻底,雙影謾飄颻。」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鳧》:「鳧,東南江海湖泊中皆有之。數百爲群,晨夜蔽天,而飛聲如風雨,所至稻粱一空。」
野鴨的腿短,而白鶴的腿長,成語「斷鶴續鳧」表示截下鶴的長腿接到野鴨的短腿上。比喻強做違反規律的事。語本《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參《漢語大詞典》)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4161:「王入于鳧」,意謂商王進入鳧地。金文用作國族名,鳧弔匜:「鳧弔(叔)乍(作)旅它(匜)。」「」是用來盛水的器皿,意謂鳧叔鑄造隨行用的匜。
戰國竹簡「」字的異體從「」為聲符,《清華簡一.尹至》簡4-5:「湯𨓏(往)𨒌(征)弗服」,意謂成湯前往征伐不服從商朝的部族。
漢帛書用作本義,《馬王堆帛書.十問》簡85-86:「鳧、鴈、鵠」,意謂野鴨、野鵝、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