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丯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丯 | 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亂也。凡丯之屬皆从丯。讀若介。〔古拜切〕 (93 / 87) | 丯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丯 | 385 | 古拜 |
![]() |
見 | 全清 | 牙 | 去 | 蟹 | 皆/怪 | 開 | 二 |
形義通解 |
---|
略說: 「丯」象一串玉之形,表示單獨的一串玉之意,也可指單獨的一塊玉。 31 字 詳解: 「丯」象一串玉之形,表示單獨的一串玉之意,也可指單獨的一塊玉。「丯」和「玉」本為「一形兩用」,後來分化成為不同的字形,主要區別是「丯」的中間豎筆上下出頭,而「玉」的豎筆上下不出頭。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有同「玉」形的「丯」。《花東》275+517:「丁唯多丯臣令比伯[口戈]伐卲。」「丯臣」即「介臣」,表示副地位的臣。(姚萱) 金文用本義,商代晚期亞雟作祖丁簋有「玉十丯」,即單獨的十串或十件玉。(姚萱)「丯」或在豎筆的頂端左側加一斜畫。如戰國鷹節「右丯」,讀為「右契」。「契」即符券的書契,與鷹節的作用相同,以左右兩半相契合為憑信。(李家浩) 「丯」與「丰」形義皆有別,不可相混,參「丰」。 295 字 相關漢字: 玉,契,丰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野草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meaning uncertain; piece(s) of jade |
瀏覽次數: 3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