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簋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簋 |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居洧切〕㔳,古文簋从匚、飢。匭,古文簋或从軌。朹,亦古文簋。 (97 / 92) | 竹 | 㔳 㔲 匭 朹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簋 | 248 | 居洧 |
![]() |
見 | 全清 | 牙 | 上 | 止 | 脂/旨 | 合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簋」小篆從「竹」從「皀」從「皿」,表示竹製的圓形器皿,用來盛載食物。 35 字 詳解: 「簋」的小篆從「竹」從「皀」從「皿」,「皀」象盛食物的器具,「竹」表示用竹製造,「皿」表示器皿,「皀」、「𣪘」是「簋」的古字,本義是圓形的盛食物的器皿。「簋」多用來盛放煮熟的飯,包括黍稷稻粱等,《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甲金文「簋」寫作「皀」、「𣪘」,「皀」、「𣪘」是「簋」的古字,由於古時「皀」有的是用竹造的,故在「皀」之上加「竹」,而「皀」又是器皿,故在「皀」之下加「皿」,便成為「簋」字了。 「簋」異體作「㔳」、「匭」、「朹」,從「九」為聲符。《說文》:「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㔳,古文簋从匚、飢。匭,古文簋或从軌。朹,亦古文簋。」根據出土的青銅簋,其形制皆為圓形,底部或加方形基座。「簋」可用竹、木、陶、土或青銅等不同材料製成,其中「土簋」是最簡陋的,《韓非子.十過》:「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簋」表示盛飯器具,相當於今天的碗;「鉶」古時用來盛菜羹等流質食物;意謂我聽說從前堯統治天下的時候,用土燒製成的碗來吃飯,用土燒製成的杯來喝水(張覺)。此處形容堯的簡樸省儉。 「簋」用於宴饗和祭祀,是「鼎」之外另一種被嚴格限制使用數量的禮器;一般以偶數組合的簋與奇數組合的鼎配合,每一等級比鼎少一件。根據周朝的禮數,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簠」和「簋」都是古時用來盛飯的器具,常用於祭祀,古人重視孝道,認為祭祀是很重要的事,如果連祭祀都荒廢,便是莫大的過錯,所以「簠簋不飾」表示簠、簋等盛食物的器具都不能打理得整齊而有秩序,古時用來委婉地批評、彈劾官吏荒忽職守、貪污腐敗、損壞公廉。《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九大簋」是廣東一帶流行的中國傳統盛宴,「簋」本指盛飯器具,引申可表示盛食物的用具,「大」表示極為豐盛之意,「九大簋」即九道菜,每道菜都選用最好的材料,但沒有牛肉,因為牛能夠幫助農民耕田。香港元朗的九大簋分別是:山莊走地雞、名廚燒腩仔、陳皮豆豉蝦、麵醬炆米鴨、髮菜鯪魚球、門鱔乾蘿蔔、糖醋肉球、排魷燴浮皮和蠔油炆北菇(維基百科)。 參見「皀」、「𣪘」、「簠」。 918 字 相關漢字: 竹,皀,皿,𣪘,㔳,匭,朹,九,鉶,鼎,簠,大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9 | 周p125 | ||||
李p134 | 何p6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古代祭祀用的圓形器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簋」字下錄有2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簠簋不飾, 簠簋不修, 簠簋不飭, 簠簋之風, 不飭簠簋… | (5/8)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簠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a round- mouthed food vessel with two or four loop handles |



瀏覽次數: 4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