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0
(7)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B1 86
大五碼 A8A7 
倉頡碼 一口廿 
Matthews 6478 
漢語大字典 (一版)3565;(二版)3801  
康熙字典 1119 
Unicode U+8C46
GB2312 2225 
四角號碼 1010.8 
頻序 A/B 1132  1317 
頻次 A/B 1508  451 
普通話 du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0/14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3/3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6/6
其他
字例: 7/7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徒候切〕𣅣,古文豆。 (102 / 97) 𣅣 𣅋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438 徒候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形義通解
 略說:」在古代指盛醃菜、肉醬的器皿,後假借為豆芽之「」。
28 字

 詳解:」在古代原指盛醃菜、肉醬等食品的器皿,本義是高圈足的食器,後假借為豆麥之「」。《說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𣅣,古文豆。」按「」上一橫象蓋,中間象豆體,下象柱足及底座。「」出現於商代,盛行於春秋戰國,有陶製,亦有以木、青銅等質料製成。後世或用「」作禮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郭璞注:「豆,禮器也。」「」所盛放的食物為醃菜和肉醬,《周禮.天官冢宰.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麋臡」,指行朝事禮時所進獻的豆,盛的食物是用韭菜做的腌菜、多汁的肉醬等。

  甲金文用作地名,讀作「」。《合集》24713:「才(在)豆。」散盤:「豆人虞。」宰甫卣:「王來獸(狩)自豆彔(麓)」,指王自郖地山腳來狩獵。《說文》:「郖,弘農縣庾地。从邑,豆聲。」另金文用作本義,指高圈足的食器,周生豆:「周生乍(作)尊豆。」

  齊陶用作量詞,為古代的重量單位,如《古陶文彙編》3.46:「毫豆。」《左傳.昭三年》:「四升為豆。」

  傳世文獻中「」又假借為豆麥之「」。《廣雅》:「大豆,茮也;小豆,荅也。」《戰國策.韓策一》:「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意指戰國時韓國地理環境惡劣,百姓於山中居住,所出產的糧食,不是麥子就是豆子(王引之《經傳釋詞》:「而,猶則也。」)。後來又為豆麥之「」的假借義分化出「」字。不過,「」在「」字出現後仍被普遍用來表示豆麥之「」。
633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1 p166
豆腐,豆花,豆子,豆類,豆漿,豆芽菜,豆芽,豆油,豆沙,豆豉,豆苗,豆瓣,豆渣,豆莢,豆腐乳,豆腐乾,豆腐干,豆餅,豆菜
p159 p7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燃萁, 瓜剖分, 目光如, 剖瓜分, 蔻年華… (5/84)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漿,
詞類 英文意義
n. vessel like a platter (arch.); bean; pea; legumes; pulses; dry measure; peck
瀏覽次數: 1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