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8
(14)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7 B7 87
大五碼 BAFD 
倉頡碼 女火女女田 
Matthews 6931 
漢語大字典 (一版)3422;(二版)3649  
康熙字典 857 
Unicode U+7DC7
GB2312  
四角號碼 2296.3 
頻序 A/B 5346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z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2/2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帛黑色也。从糸,甾聲。〔側持切〕 (274 / 275)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62 側持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黑色的布帛。
6 字

 詳解:」本指黑色的布帛、禮服。《說文》:「緇,帛黑色。从糸甾聲。」《詩.緇衣》:「緇衣之宜兮」毛亨傳:「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又表示黑色。《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釋名.釋采帛》:「緇,滓也,泥之黑者曰滓,此色然也。」

  甲骨、金文未見「」字,戰國楚簡從糸從才作「」。前人注疏《十三經》多次提及「」古從「」從「」,以「」為聲。《詩.丰》鄭玄箋:「䊷衣纁袡」陸德明《經典釋文》:「䊷又作緇」。《禮記.檀弓》:「䊷衣」《經典釋文》:「䊷本又作緇」。《儀禮.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緇帶」,賈公彥疏:「古緇、䊷二字並行。若據布為色者,則為緇字。若據帛為色者,則為䊷字。」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有〈䊷衣〉一篇,內容與郭店楚簡〈茲衣〉篇、傳世本《禮記.緇衣》內容大體相合。這進一步證明「」是「」的古字,上古「」、「」、「」韻母相同(之部),聲母亦近,故可通用。參見「」。

  《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字從「」從「𠙹」從「」,從「𠙹」從「」為「」字後期隸變之形。《說文》小篆「」從糸從𡿧從田,從簡帛文字觀之,當從糸從甾,可見從「」之字每與從𡿧從田之字相混,參見「」、「」。

  由於僧服多黑色,「」字後往往用以喻指僧人。
539 字


相關漢字: ,,,,𠙹,,,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22 p130
緇衣,披緇,削髮披緇(出家),緇門(佛門),緇黃(僧人、道士),緇錫(僧人),緇子(和尚),緇林(僧界,僧眾),緇徒(僧侶),緇塵(凡塵),涅而不緇,素衣化緇,緇帷(林木繁茂處)
p184 p15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3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涅而不, 披削髮, 不磷不, 削髮披, 一塵不 (5/13) 詳細資料
詞類 英文意義
adj. silks black; contaminated
n. monks and priests; robes of monks
瀏覽次數: 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