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煌著 。 <<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 ── 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5月初版。
又載於《人文學刊》,第五期,一九九八年四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良心要怎樣量化?

何秀煌

0. 教育是一種良心的事業

從事教育的人是立志成全他人的人, 否則他不在從事教育。 從事教育的人是寄情人類前途的人, 不然的話, 他不在從事教育。
「從事教育活動」和「所做所為具有教育功能」兩者不盡相同。 在人生的舞臺上, 一個只顧包裝自己, 只求自我表演的人, 即使並不立志成全他人, 即使並無寄情人類前途,他的所做所為也可能具有某種教育功能。對別人來說, 他可能提供了正面教材, 也可能充當著正面教材。 可是無論如何, 由於他的心志不在於成全他人, 由於他的情懷不在於人類前途, 他的所做所為不能算是在從事教育活動; 他不算是一個從事教育的人。
「成全他人」 從表面上看來好像和自己個人的利益並無關聯; 有時實行起來甚至和自己的小私小利互相衝突。 同樣地, 「寄情人類前途」聽來高遠空洞, 不著實際, 好像並非人人都可以輕易辦到的事。
的確如此, 投身教育的動機無法只是由自我小私小利到來策動 ;否則天下有更多遠較容易立竿見影的事業可以投身從事。一個真正許願從事教育的人一定是個對改善人性具有信心的人, 他也必然是個對人類前途懷有希望的人; 這樣的人也經常是個對生命含有關愛的人。
這樣的信、望、愛正是人們從事教育的動力來源。 可是這些動力卻無法直接由知識的攝取共生並兼得, 也無法從制度規範直接產生。 因此, 知識的發展並沒有自動改善人類的教育事業; 制度的精進(包括教育制度的不斷變革) 也不一定就自動將我們的教育事業推向改善人性, 增益人類前途和關懷人類生命的目的。
為什麼呢? 我們明知 (知識?!)「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因此為了急功近利, 我們都相爭去種「樹」 , 有多少人留下來栽培 「人 」? 我們的知識工廠林立, 但是我們的教育園地荒蕪。
信望愛的堅持不是知識上的堅持, 它是我們良心上的堅持。 信望愛的保證沒有制度上的保證, 它只有良心上的保證。 真正的教育是良心的事業。

1. 良心要怎樣制度化?
我們處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 我們追求高速, 追求立竿見影, 甚至追求不假思索的「自動化」。
這些本來並不全是壞事, 可是應用到教育事業上, 我們要怎樣高速地百年樹人, 要怎樣立竿見影地百年樹人, 要怎樣不假思索地自動化地百年樹人呢?
成全他人的事重在默默投入, 而不在於高聲疾呼; 寄情人類前途是一生的關懷, 而不是一時一刻的職業口號; 教育的事業最後只有良心的導引, 除此之外, 不管多少量的知識, 不管多少層的制度規範, 全都無力充當足夠的指標。
可是我們處在劇烈的競爭的環境。 為了面對競爭, 我們往往有意地或無可奈何地選擇一些比較容易短期生效, 比較可能立竿見影, 比較適合公開展示的工作項目, 努力生產生, 全心投入。 甚至為了要顯著成效, 標榜結果, 不惜利用加強制度, 統一標準, 精製報表的方法, 冀圖在最短的的時限裡, 包裝出最多量、 最可以炫示於別人面前的產品。 這樣的尋求, 如果把握失當, 很容易導致教育上的避重就輕和捨本逐末; 甚至進一步在教育界忽視品質, 忽視品格和忽視品德; 大家逐步偏離教育理想, 逐步偏離成全他人的志向, 逐步偏離寄情人類前途的心懷; 在努力從事學術生產之餘, 大搞學術包裝, 大搞學術選美, 大搞學術公關。 可嘆的是這類潮流的泛濫有時並不全是從事教育的人自己個人操守的沉淪使然, 在更大的程度上以及在更重要的層次上, 這往往更是因為教育制度的規範不當以及教育行政的引導失誤的緣故。這是各層各級、 各方各面的教育管理者所應該努力檢討和深入思考的課題。
今時今日, 我們極力講究制度化, 普遍講究準確量化, 這是追求客觀化和追求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可是, 在教育上, 講究制度化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理想 (我們不能只是為制度而制度) , 講究準確量化更需要有鮮明的社會目的 (我們不是為準確準確, 更不應該只是為量化而量) 。 那麼, 讓我們發問: 在我們的教育規劃上, 我們提倡朝向什麼文化理想制度化? 在我們的教育管理上, 我們計劃往什麼社會目的去講究準確量化?
教育是良心的事業。 良心的事業要怎樣制度化? 良心的事要怎樣準確量化?

2.「另類」 教育的提倡
是不是因為我們無從將良心加以制度化, 無從將良心加以準確量化; 是不是因為我們無從如願以償地開展教育的良心事業; 加以社會的壓力重重, 時代的潮流難以抵擋, 於是我們就退而求其次, 任憑教育商品化, 任憑學校工廠化? 是不是因為競爭激烈, 力爭上游, 我們就不顧一切, 包裝教育商品; 我們就全力以赴, 普遍擴充知識工廠?
今天, 我們的師資不可不謂健壯, 我們擁有各行各業的專精人才; 可是我們的畢業生有沒有普遍地受到社會上有志有識之士的讚賞和敬愛? 今天, 我們明顯察覺一般學生的程度低落, 但是我們使用什麼方法和措施去表現我們的教育關懷?
的確, 最近這幾年掌管教育規劃、 教育管理和教育行政的人, 有時也拋出「不僅注重研究, 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的口號。 可是注重教學是什麼意思呢? 是時間的分配? 是資源 (包括人才) 的投入? 是居心 存心 用心關心的寄情所在?
談起「注重教育」 , 接著就是「教學改良」,然後就是「教學品質評核」。 教學改良是理所當然的事。 凡是從事教育的人都應該全力以赴。 可是我們不可以一味跟隨急功近利的風潮, 將教育的目標壓扁, 只重追求改進製造知識和傳遞知識的方法。 只知製造知識並不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教育改良的意義不只在於追求有效的製造知識的方法。
至於教學品質評核更要小心從事。 如果我們遺忘了教育長遠的文化理想和社會效益, 將目標只訂在短期可見的傳遞知識和製造知識之上, 那麼愈講評核可能愈加重無謂的制度化和無謂的量化, 產生更多的報表工作, 製造更多的包裝現象。
教育不僅在於滿足於社會之所欲, 教育也要提供社會之所需。 因此, 在必要時教育事業不能只是跟從時代的風潮, 它必須能夠培養學生具有超越時的文化理想和人性關懷。 因此, 除了知識傳授而外, 我們需要感情教育, 我們需要道德教育, 我們需要圓滿的人性教育。 相對於今日「 認知主義 」唯知識至上的風潮, 我們需要努力倡導感情教育和道德教育這種「另類教育」。 這是我們極待開發的良心事業。
提起良心事業, 也許有人覺得舉步維艱, 不知從何做起。 可是我們不要忽略, 就在我們的身邊, 不知有多少有信有望有愛的有情之士, 他們正在不計成敗, 默默耕耘。 我們所要倡議的是, 不要發明制度將這類的努力化為烏有, 相反地, 我們應該設想辦法, 令良心的投入更能開花結果。
良心事業的承傳最後也只能是以心傳心, 以情涵情, 以德感德, 以愛生愛。 良心的投入沒有絕對的公平, 我們只能做得無悔無愧。 否則, 我們還能談什麼成全他人, 還能談什麼寄情人類前途。

199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