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類的個體來說,他的身心由幼弱而成長,他的潛能也因而可以擴大而發揮。他可以更加廣含,更加有效,更加深入地把握他所在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齠P,開發善用這些生態環境,增進文明,令人類的生活繼續富有意義,甚至變得更有意義。令人類的生命繼續充滿價值,甚至變得更有價值。
為了這樣的目的,為了令個人的身心得以成長,好發揮並加強他的潛能,自古以來,人類創造發明了種種不同的教育體制,設計建立各式各樣的教育方法,實施進行層層有別的教育活動。從家裡的教養,群體社會的管教,到制度化的各級學校的教育。從根本上看來,所有的教育全都牽涉到「知」的層次和「行」的層次,就是我們所說的體認的層次和修養的層次。可是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同,教育方法的差異,以及教育活動的分別,知和行這兩方面的強調分量以及彼此配合的緊密鬆疏也就大有不同。比如,在非正式的家庭教養裡,我們容易發揮身教的功能,培養感情,成就道德,建立意志和品格。可是相反地,由於家庭長輩的經驗有限,知識不夠全面,因此很難在知識的教育上發揮廣博而深入的作用。於是各種形式的學校也就應運而生,滿足人類追求知識的需要。這時,感情、道德和品格的教育常常只是知識教育的副產品。同樣地,教人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各種關係,也大大影響教學的品質,決定哪類的教育進行起來比較容易生效。比如兩者之間關係的親疏,就常常影響教育的成果。親近的關係容易引起互相的投入和彼此的共鳴。這在教養感情,培育品格方面顯然積極有益。可是保持適當的距離,卻有助於維持客觀,促進公平。這對知識和技藝的傳授又能產生正面的功效。此外,像兩者在數目上的關係,也常常能夠左右教育的效果。比方,古時候一對一,或者一對少數的師傅與學徒之間的關係,不但促進技藝的傳遞,有時更能造就風格的繼承。而今,在一對多,甚至一對極多的關係下,往往只能達成知識的籠統獲益,技藝的一般傳習,不能保證任何感情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或品格的教育上的效果。
不過,由於人生的成長可以區分不同的階段予以教導加強。比如稚幼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以及成年時期。每一階段各有它最適合的教育內容、教程安排和教學方法。分段實施往往更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更能收取教學的效果。此外,完人教育所需的體認教育和修養教育,知的教育和行的教育,常常也可以分門別類,分流施行。別類分流的教育往往能夠促進分科內部的精緻化和深刻化,使教育的目的更加突顯,令教學的成效更為明確。比如科學的教育和藝術教育就可以分流進行,因為培養科學認知和造就科學精神,以及栽培藝術知識和養成藝術情操之間,各有不同的方法要求和著重要點。因此各自分流進行容易至內部的專精和深入,加強教學上的效果。
人類創制的文化愈來愈複雜多樣,人類衍生的文明內涵愈來愈豐富多元,因此知識學科的品種和數量也與時俱長,與日俱增。這樣一來,教育專業化的趨勢,以及分階分期的教育措施與分類分流的教育導向,成了我們發展教育不可避免,甚至是唯一可行的進路。問題在於:當我們採用這樣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時,我們有沒有在立意上,在設計上,在實施上,心存完人教育的理想,注意知的教育和行的教育的銜接,關懷文明人性的塑造、再塑與開展。
我們需要從這個角度來觀看現代社會裡的教育,觀看所謂「通識教育」在現代社會裡的功能,討論「通識教育與現代社會」。
2. 現代社會裡的教育情狀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種種的特點,每一個社會都有它各式各樣的文化面貌。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自然也不例外。現在讓我們舉出一些現代社會的特色,檢討一下這些特色如何影響我們教育上的理念、設計與實施。
首先我們明顯地覺察到這是一個科學和科技的時代。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大家為了追求科技的發達和成長,而從事科學的時代。在這樣的科學和科技的時代裡,我們講究實證的精神,看重實驗的方法,注意實用的成效,甚至養成不斷以新換舊,出奇鬥異的心態。這樣一來,那些不是實證的,不是實驗的,沒有短程效用的,沒有與科學或科技牽連掛鉤的,也就受人懷疑,受人冷待,甚至遭人輕視和遭人排斥。這樣一來,在教育上知識的傳授受盡青睞,一枝獨秀。特別是那些可以演出科技的知識教育,更成為現代社會爭著發展,努力投入的教育範疇。
科學和科技的發展帶來許多重工業和尖端工業的發達。其中國防工業,軍事工業的進展最是受現代國家,尤其是現代的大國所重視,直接左右教育資源的分配。除此之外,科技的發達不斷增加人類的物質享受,滿足人類追求新鮮,追求刺激的感性生活要求。這樣一來,科技文明更與工商文化,特別是消費主義和市場經濟連環掛鉤。在這樣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氣的興風作浪,搖撼震盪之下,教育的事業也不知不覺,或有知有覺地走向專業導向,走向職業導向,走向市場導向,走上經濟效益導向─特別是走向短期的經濟效益導向。
二十世紀是一個人類新知突飛猛進的時代,是人類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在這個追求知識,重視知識,甚至唯知識是尚,唯知識是務的潮流風尚裡,我們很容易養成一種心態,那就是認為只有知識才是客觀的,甚至主張只有知識才是可以「客觀化」的東西。在這種社會心態下,我們也就順理成章,甚至理直氣壯地試圖將教育的內容全面加以「知識化」,加以「客觀化」,甚至加以「標準化」。這樣的做法,對於完人教育的理想,殘害至深。人類的文明並非全部都可以直截了當地加以知識化,可以不偏不倚地加以客觀化,更不要說可以整齊劃一地加以標準化。設想,感情深淺之分要怎樣完全加以知識化?道德高下之別要怎樣完全加以客觀化?藝術境界空靈庸俗之辨要怎樣完全加以標準化?一味追求所教的內容要能知識化,要能客觀化,要能標準化的結果,使得我們今日的教育事業在涵蓋面上,在所發揮的功能上,在其文明價值上,大大萎縮,大大退卻。現在我們的教育最多只能劃地自限,把我們的眼光和能力局限在知的教育的層次上。事實上,即使在知識的教育上,我們也未必真正能夠培養知識上的開天闢地的心智,造就知識上的創造發明的人才,因為我們太過講究客觀內容,因為我們太過注重標準答案。當然,在另一方面,由於講究客觀化和標準化,我們對行的教育,對修養的教育總是舉步維艱,進退維谷。在這方面,我們幾乎文了白卷。
恰好,二十世紀又是一個個人主義抬頭,人人爭取解放,大家要求解構的時代。反抗種種傳統,抵制各方權威的結果,造成廣大深遠,普遍徹底的價值多元,道德中立和感情抽離。這種拒絕價值上的堅持,不欲道德上的取態,不想感情上的投入的風氣,一經形成風行,更進一步加深了知與行之間的鴻溝,令人將行的教育當作無根無據,將修養的教育視為窮途末路,視為過時之務。
教育專業化和教育市場導向的結果,令一般人注重短期效益,尤其是那些可以藉著統計數字所表現出來的功績與成效。剛好知識上的教育遠比修養上的教育,更能客觀量化,更能統計表達,於是在教育事業上傾向知識傳授一面倒的進路也就勢如破竹,無法抵擋。
今日,許多事情都被人加以「政治化」。公共事業最是如此。教育是公益之事,因此也經常以公共事業的姿態出現。於是在當前的時代潮流和社會風氣之下,也就普遍地受到政治化。這對教育事業,尤其是對完人教育的理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育政治化的一種最明顯的型態就是政治意識型態的輸入。在教育的理念上,在教育的策劃上,以及在教育的實施上灌輸政治意識型態的結果,徒令教育事業的理想僵化而失卻人性的平衡與靈活,也令教育事業的目的走向偏頗而無視文明開展的多樣多元的可能性。
人類有多方面的潛能,可以開展出多元的人性文明。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感情的動物,人是道德的動物,人是價值的動物,人是意志的動物。教育的意義在於開發這些多方面的潛能,令文明的發展更加豐盛,令人性的塑造更加完美。當然,除了上面所列舉的屬性之外,人也是社會的動物,人也是經濟的動物,人也是政治的動物。可是過分強調這些屬性,而不理會多面的發展,而不關注多元的開拓,往往令人類文明走入狹隘而萎縮,令人性步向偏激而僵化。我們不一定可以完全清除政治上的意識型態。可是在教育事業上,我們必須以完人教育的理想統御一個時代或一個地域的政治意識型態。這樣,教育的事業才可望成為「百年樹人」的千秋大業,而不是一時一地的政治侍僕。假定我們反是為之,以一時一地的政治意識型態駕御教育事業,推而廣之,一意進行的結果,我們容易塑造出獨斷的理性,培養偏頗的感情,創制狹隘的道德,建立片面的價值,成就專橫的意志。人是理性的動物,但我們應該發展開明的理性,而抵制獨斷的理性。人是感情的動物,但我們應該孕育平衡的感情,而克服偏頗的感情。人是道德的動物,但我們應該建立廣含的道德,而不是狹隘的道德。人是價值的動物,但我們應該開創遠大的價值,而不是片面的價值。同樣的,人是意志的動物,但我們應該修練超凡的意志,而不是專橫的意志。完人教育的理想在於開發人性潛能,塑造人性,並且再塑人性,使其臻於完美。使人成開明理性的動物,成為平衡感情的動物,成為廣含道德的動物,成為遠大價值的動物,成為超凡意志的動物。
本來二十世紀是個追求解放,要求解構的時代。可是人類的歷史往往不斷在重蹈一種悲劇的循環。為了避免一種錯誤,我們掉落到另一種錯誤之中。為了救助文化上的一種獨斷、偏頗、狹隘、片面和專橫,我們跌入新文化的另一種獨斷、偏頗、狹隘、片面和專橫。因此,本來是面向傳統,挑戰舊文化,講求解放和解構的文化運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可是進行起來,卻開創出另一個同樣困人,同樣惑人,同樣傷人的「意識型態的時代」。
現在經歷了意識型態的世紀的煩惱和痛苦之後,人類又要重新醫治他的文化傷創了。可是,我們會不會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呢?我們會不會為了遠離政治意識型態的束縛,而摒棄一切不是狹義的知識領域裡的東西,將所有不是科學和科技的東西,全都當成意識型態,而加以忽視,加以輕視,加以敵視,甚至加以抵制,加以排斥呢?這在教育上又產生唯認知是尚,唯科學是崇,唯科技是務的心態。果真如此,這又成為今日振興教育事業的大敵,成了今日提倡完人教育的絕大障礙。
最後,值得我們一提的是,現代我們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改變,也令教育事業變得孤立無援,難展難伸。假如我們將所有的教育,大致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我們可以看得出今日由於小家庭制度的風行,由於家中長輩大都投入生產事務,而無暇旁顧的關係,家庭教育成了整個教育連鎖之中,最為薄弱的一環。很多家庭都無法積極投入子女的教育,甚至根本自外於教育之務,將教育的事完全當作是社會的責任。比起以往的時代,人類不再是很鮮明很密切的家庭的動物。人成了一般的普遍的社會的動物。這對教育,特別是修養的教育產生諸多負面的影響。家庭不再是涵養感情,砥礪意志,建立道德,完全品格的重要地方。可是,我們的社會又怎樣呢?它能不能擔當有效的教育角色呢?今日我們的社會走向高度的工商化,高度的專業化,高度的市場導向和消費主義導向。加上個人主義的思潮方興未艾,價值多元的意識高昂澎湃,除了功利和效益,尤其是短程利益導向而外,我們的社會很難提出什麼明確的教育指標。對於完人教育的理想,更令人覺得陳義過高,遙遠莫及。於是,我們的教育重擔也就完全落在學校教育的肩膀上。今天,我們的學校,在教育的承擔上,成了廣大社會裡的孤島。今日從事教育的人往往是有理而無助,有心而乏力的一群任重道遠,前路茫茫的「專業人士」。
我們的教育事業到底遭遇什麼根本的問題?我們並非缺乏美好的教育理想,也不是沒有完整的教育理念。我們擁有史無前例,空前龐大的學校系統和教育機構,我們更有一批批學有專長的專業教員和專業的教育人員。那麼,我們的問題究竟在哪裡呢?
儘管我們的文明精進了,儘管我們的文化豐盛多元了,儘管我們的知識膨脹,科學進步,科技發達了,儘管我們的物質條件優厚了,儘管我們的教育硬體和教育軟體齊備了,然而,我們有沒有在概念上,在思想上,在心意上,在感情上,在立法上,在道義上,在價值取向上,在計劃和行動上,大家合力開發出一種合理良好的「教育生態」,令教育的理想可以施展,使教育的工作可以開花結果呢?
我們需要檢討反思現代社會的教育生態。
3. 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生態的環保運動
人類的生命是在一種基本上合理適當的生態環境下創發滋長的。儘管人類可以發揮潛能,改善能力,集中精神,鍛練意志,去克服困難,抵制壓力,開闢新的更加適存的生態環境,創造更加合理更加有益的生活條件。然而,過分嚴峻的生態環境,過於險惡的生活條件,卻往往令人性扭曲變形,甚至令生命萎縮殘傷。人類生命的遭遇如此,人類所創制所開發的種種建制,其情況亦復如此。
比方,政治制度和政治結構是人類所創制出來的文化事物。不過當一種政治體制─比如民主
的體制,要付諸實現,發揮作用時,也需要有一個合理而適當的文化生態,令其發育成長,令其改良完善。因此,為了提倡民主,有時我們也就著力於「喚起民眾」,開發民智,培養自覺,建立共識。目的就在於拓展一個適當的生態環境,創造一個有利的適存條件,以供民主的體制順利發展,繼續發揚光大。教育的體制也是如此,它也需要一個合理適當的生態環境。
今天,我們全都自命為文明人,處於文明的社會,擁有文明的人性。可是,人類文明的成就得來辛苦不易,絕非輕而易舉。而且人類文明的建樹,也不是一經造成文化傳統,就可以演成生理基因,不離不失地代代遺傳下去。為了保持文明的成果,甚至更進一步,繼續發揚過往文明的成就,跟著開展一個接著一個的文明高峰,我們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教養下一代,令他們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之中,不淪為文明的叛徒,不演成人性的累贅。相反地,令他們能夠繼續傳遞文明的火把,能夠繼續發放人性的光亮。
從這樣的角度看來,完人教育的理想對於我們來說,明白肯定,不待多證。可是,人類往往不但具有慣性和惰性,而且也容易因小失大,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在安逸中不思未來的憂患。甚至在淘淘的時代大流中,忽略個人振臂高呼,挽救狂瀾的責任。所以,我們必經常提醒自己,關懷人類教育的得失,特別是檢討我們的教育生態環境,注視我們教育的走向。我們怎樣培養下一代,不久之後將決定他們怎樣繼續開發人類文明,決定他們怎樣繼續塑造文明的人性。今天,我們提倡通識教育的宗旨,也應該從這個角度去加以瞭解,加以推動執行,加以檢討評價。
所以,從形式上來說,我們可以將現階段的通識教育看作是對人類教育的批判運動。它要批判今日人類的教育生態環境,檢討完人教育能否在這種生態環境下適存,並且繼續發揚光大。今天我們普遍看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環保運動」。在形式上,它是對人類生命的生態環境的批判運動。這種運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地球長期以來受盡人類的濫用污染,以致今日人類的生活有難,未來人類的生命受到威脅。同樣地,我們在批判今日的教育生態之時,目的也在於提倡教育生態的環保,因為我們的教育生態受到「濫用污染」,令我們的完人教育受到威脅而難以適存,更不要說能夠發揚光大。今日我們的感情教育受到威脅,我們的道德教育受到威脅,我們的價值教育受到威脅,我們的意志教育受到威脅。這樣一代接著一代,久而久之,人類的文明將會萎縮變樣,文明的人性將會敗壞淪亡。我們的感情將會扭曲變形,我們的道德也是一樣,我們的價值也是一樣,我們的意志也是一樣。所以,在提倡教育生態的環境之時,我們要提倡感情教育的環保,提倡道德教育的環保,提倡價值教育的環保,提倡意志教育的環保。等到我們自覺爭取,努力建立一個合理適當的教育生態之後 ,不但我們的知識教育可以繼續開展,其他的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也可以進一步獲得支持與維護。這樣一來,由於我們提倡完人教育的生態環保的結果,我們建立了感情的環保,建立了道德的環保,建立了價值的環保,建立了意志的環保。因此,我們建立了文明的環保。我們建立了人性的環保。由此看來,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完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文明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性教育的目的。
可是任何的社會批判運動都不能只是停留在思辨的層次和論說的層次。教育的批判是一種社會批判,自然也就不能只是停落在思辨和論說之上。社會批判的目的最後要能衍生出實際的功能和成效,改革舊有的社會體制,成立新的社會體制;改善現存的生活習尚,建立新的生活習尚;甚至改良既有的生命形式,創立新的生命形式。同樣地,教育生態的批判運動,完人教育的環保運動當然也要爭取成效落實,也要努力開拓出實際的結果。
社會批通常是逆著潮流和時尚而興起的改革再建運動。因此,宣揚起這種運動的宗旨,特別是在從事實際的改造工作時,絕不會一蹴而幾,一呼百應。因此這種改革重建的歷程往往是種辛苦漫長的歷程。我們無法在一朝一夕之間除舊換新,從此一勞永逸。我們往往需要一方面不斷喚醒人們的自覺,爭取同情瞭解,製造協議共識,另一方面積極開改革重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創制出一個「另類文化」,開啟另類的生活方式,創造另類的生命樣態。就以地球的環保運動為例。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宣揚環保主張,普遍建立環保意識。可是一樣重要的是,我們也要結合有志一同,建立比較合乎環保原則的生活方式。比如,節省能源,培植有機食物,進行資源回收,重視廢料處理等等。這樣,人們不但在思想上瞭解環保的必要性,並且也從種種環保生活的範例上,體認到環保的可行性。這樣的社會運動才能有效地開展,才能不斷積蓄它的勢力,才能逐步實現它的目的。
教育生態的環保運動,通識教育的鼓吹提倡也是如此。首先我們必須宣揚教育生態環保的意識。喚醒人們注意今日社會趨勢和文化走向的偏頗。闡明為什麼知識的增長並不自動演成品德的高尚,為什麼科學的進步並不自動構成文明的提升,為什麼科技的昌盛並不自動帶來人性的精進。討論工商業的社會怎樣能和完人教育的理想並駕齊驅。檢討科技本位的文化為什麼沒有令人生更快樂,沒有令人類更幸福。
可是,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努力在現存的教育生態裡,開拓另類的教育文化,設立另類的教育體制,積極進行,努力實驗,以期日久有功,逐步見效,為完人教育開創出一個合理適當的教育生態。
目前關懷通識教育或完人教育的注目點,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之上。這也許是因為我們大學的教育生態最是問題叢生的緣故。不過,儘管人類的教育可以分開階段,重點進行,甚至不同科目,為了突顯效果,也可以分流別類加以實施。然而論及教育生態一事,那卻是前後貫通,一脈相承的。我們雖然可以集中檢討大學通識教育的規劃與實施,但是通識教育的精神卻貫穿於所有各階段的教育實務之內。從稚幼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甚至大學之後的教育,全都是我們矚目計慮的範圍。比如,我們應該怎樣教學,我們應該強調學習甚麼,考試應該怎樣實施,身教和言教應該要怎樣配合,分流教育應該怎樣進行等等。像這類的問題並不是任何教育階段所特有的問題,因而也就不是只當討論大學教育時才發生的獨有問題。
不過為了集中論點起見,我們現仍然只談大學的通識教育。然而我們的目的是在教育生態批判。我們的結論可以視份量的輕重,適用於所有階段,任何分流的教育事業之中。
4. 現階段的大學通識教育
今日,我們的大學擁有最深厚的資源,最優秀的師資,最充實的圖書和設備,可是我們所進行的卻是最片面,最斷裂,最支離破碎的教育。在今日的大學教育生態裡,我們不但無法強調言教與身教的合一,充實感情教育,道德教育,價值教育,以及意志教育的內涵。事實上,在追求學術研究,在講求短期效益,在注重客觀標準,在包容多元價值的名義之下,我們的大學教育事經常迷失了它的價值目標,我們根本無能談論完人教育。就是在知識的傳遞和新知的創作上,我們也喪失文明的關懷,遠離人性的價值。
我們的大學貌似一個個講究效率,注重數字的知識工廠。大學裡的師生好像是為了知識的增進而存在,而不是為了生命的價值而生活的人。
現在讓我們簡明扼要地觀察一下,今日無數的大學怎樣進行這種知識的高等教育。
如果我們說,知識或學問有博大和精深兩個發展方向,今日我們的大學絕大多數都在現實的壓力下,放棄博大而採取專精做為它的成績表現的指標。這種專精導向,除了為要應付短期成效,市場本位,專業化和宣傳選美效果之外,又和這個時代另一種致命的教育取向同步共振,互為因果。那就是今日大學那注重研究而忽視教學的時代趨勢。高深的研究能夠形成理論學說,撰寫論文報告,製造科技產品,獲取成果專利。於是大學的資源和注意力全都優先放置在研究事務之上。教學的事務往往退步落後。完人教育的談論更是空谷足音,幾成絕響。
專精導向一經形成,知識的教育也就愈來愈細碎,愈來愈斷裂。現在我們的知識教學甚少照顧到文化傳統,更少涉及文明意義。我們將知識幾乎當成技術產品加以處理,而沒有將現階段的知識當成人類創制理論的文化產物,加以觀察,檢討,應用和欣賞。我們現在所從事的,從根本上看,只不過是知識技術的傳授,談不上是知識文明的教育。也因為我們只講究知識的技術層面,因此,大學所教的東西愈來愈能夠加以「客觀化」,甚至加以「標準化」。難怪今日好多大學裡的科目都可以使用是非題和選擇題做為學生考試的主要形式!
所以,現階段大學教育生態批判的首要任務,就在於針對這種知識技術化的做法,提出有理有據的論駁。反對完全不顧文化傳統的知識教育,反對絲毫不理文明意義的知識教育。大學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生態的批判,它必預提出另類教育的例子。比如,在課程方面,我們應該加強知識的文化教育和文明教育的課程, 開設類似下列的科目:科學發展史,數學的哲學,工商文明的倫理,科技文明的人性價值,醫學哲學,資訊科技文明,世界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等等。最重要的是,這類通識教育的教學一定要鼓勵思考,而不採用灌輸;一定要提倡討論思辨, 而不可強求標準答案。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講究溝通和祟尚多元的時代。採用灌輸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獨斷理性。過份追求標準答案,更將扼殺自由思想和創造發明的心智開展。這當然違反今日之教育生態批判的精神,違反現階段通識教育的精神。
在這個分工發達的社會,在這個學科區分精細的時代,講求知識的廣博並非著眼於每一分科的專精。面對這種知識爆炸的環境,講究廣博的目的主要在於培養平衡的心智,以利開展開明的理性,孕育合理的感情,造就廣含的道德,成全遠大的價值,塑造超凡的意志。進一步維護和提高人類文明,堅持並發揚人性理想。
針對這樣的目的,通識教育應該提倡方法上和原理上的探討,以養成方法上的自覺,促進原理上的反省。在這個進步神速的時代,我們不但需要區分價值的多元和方法的多元之別,我們更得清楚了悟知識和信仰的割分,真理和意識型態的分別,並且從原理上檢討怎樣才能確保平衡心智的建立,促進人類感情、道德、價值和意志的健康發展。在人類知識普遍技術化的今日,方法和原理的探討顯得特別重要。否則我們不是很快淪為完全的「工具主義者」,不相信有任何的內在價值,就是遲早變成徹底的「懷疑主義者」,甚至「虛無主義者」,不相信世上人間有任何真實的存在。
原因是這樣的:當我們在知識的探討上,或是在真理的追求上追根究底,力求證驗的時候,遲早我們會遭遇到「循環論證」或「無窮後退」的方法絕境。這時,除了在知識的系統結構上,重新加以檢討安排,因而暫時避免問題的尖銳化之外,就是人類採取價值立場,負起道德承擔,堅定意志,投入感情的時候。可是我們要怎樣進行,才能避免獨斷的理性,避免無理的感情,避免狹隘的道德,避免片面的價值,並且避免專橫的意志呢?在今天這個講求專精造成分科隔離,強調專才變成舉世偏才的社會,提倡廣大的胸襟,培養深遠的見識,造就平衡的心智,才能進一步在感情上,在道德上,在價值上,以及在意志上,合理有據,不偏不頗。在這個關鍵上,養成方法上的自覺,培育原理上的通達,正是抗拒無理,中和獨斷,平衡偏頗的良好教養。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切入,積極配合,交叉進行。
一方面,我們應該深入探討各種分科知識的構作方法和證驗原理,瞭解該種分科知識的特性和局限。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對於種種分科知識加以比較互對,考察各類分科之間的方法異同和原理差距,從而開闢跨科的瞭解和溝通。知識分科各自有其文化傳統和文明意義,包括各自的方法和原理,對此加以比較參照所獲得的理解,正是今日我們力求減少獨斷,成就平衡的依據。
作為批判教育時弊的通識教育,不但要在消極上心存文明理想和人性價值,提倡在知識育上為修養的教育,為感情、道德、價值和意志的培育,預留空間,增加機會,不讓人性的修養淪為武斷,陷入狹隘,掉落片面,沉於專橫。更重要的是,在積極方面,通識教育應該開拓「文明的知識」和「人性的知識」,探討「文明的修養」和 「人性的修養」,並且力求令這兩個層面的努力,不相離斷,而能互相支援,互相加強。我們不只要建立無目的的文明,我們要建立有意義有價值的文明。我們不只要塑武斷專橫的人性,我們要塑造開明通達,有情有理的人性。因此,在知識的層次上,我們需要深入探討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檢討其建立方法和存在原理,討論它的未來方向和可能困局。
今日我們的文化的最大弊病在於採取一種唯認知的價值取向,一切唯知識是尚,其他一切不是無能為力經營,就是無暇兼取並顧。於是我們將一切文明加以知識化,無從知識化的文明成就,棄置一旁,令其自消自滅。我們的感情、道德、價值和意志,全都遭到如是的處理。這還不算,為了講究效用和客觀,我們還更進一步將知識加以技術化和標準化,加以工具化和模式化。到此地步,一些可貴的文明成就也就被我們沖淡貶低,壓縮降級。文明只是文化,人性只是人生。理性只剩下當作工具的理性,感情化做感覺或情緒,道德只是習慣之行為規範,價值只是喜好選擇,意志變得沒有方向。
就這個層次上說,通識教育的育生態批判是一種返回文明修養,一種回歸人性價值的教育環保運動。在知的方面,我們要探究知識、感情、道德、價值和意志的塑成方法和成立原理。另一方面,在實踐上,我們要開創出這種環保運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甚至進一步提出實施的方略,建立一種另類教育的成例。
在返回文明修養,在回歸人性價值的教育實踐上,我們最需要個人整個生命的參與。那不只是知識上的參與,而且更是感情的參與,道德的參與,價值的參與和意志的參與。只有在一個個的個體生命普遍而深入地參與之後,我們才能結成集體意識,變成社會的目標,甚至演成人類共同的目的。
可是我們都知道,文明的修養和人性的塑造絕不只是知識上的事。它不只是概念上的事,不只是理論上的事,也不只是訊息上的事。文明的修養和人性的塑造最是以心傳心,以情感情,以德涵德,以志養志的事。因此,不但個人生命的投入無可或缺,個人所經營出來的人生榜樣最是感人,服人,動人,導人的教育材料。通識教育作為教育批判的另類教育,必須提倡身教,而不只是停落在言教的層次。我們更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教育的技術層次。
在這個講究科技的時代,在這個知識常被技術化的時代,教育事業也容易被誘入歧途。我們熱中於開發教育科技,精進教學技術,使用電氣化、電腦化、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可是我們有沒有同樣注重以生命對生命,以感情對感情,以道德對道德,以意志對意志的人性教育呢?文明和人性的教育無法加以公式化,因此無法加以機械化。因為文明和人性本身講究演化進展,追求創造發明,那不能公式化,那無法機械化。
我們在這個世紀裡,普遍講究客觀性和客觀化。這一方面是為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人類追求平等民主的後果。可是我們不要因為著眼於集體的壯大和體制的續存,忽視了個體生命的豐富多樣和精緻深遠。畢竟是一個個的個體生命,創造開發出文明和人性的壯觀;也是一個個的個體生命,吸收承受著歷史和文化的苦難。在仰天長嘯客觀性之餘,在振臂高呼客觀化之後,我們要在下一個世紀裡,努力開發個人主體意識的內涵,加強個人文明人性修養的途徑,使個人的感情、道德、價值和意志得以充分發展,長足進步,貢獻於開放的人類文明,貢獻於開明的文明人性。
所以,在推行通識教育之間,我們應該善用身教,增進個體經驗的開發。豐富而深刻的個體經驗相振相激,互相發明之後,才容易衍生合情合理的集體意識,創建多元開放的開明社會。從這個角度上看,通識教育要努力提倡具有創造性,具有批判性的「個人語言」,那是一種有活力,有潛質,能改革,能創新的精緻的「小語言」。這將是個體對於人類文明的實質貢獻。文明要能繼續演進,人性要能繼續塑造,我們必須抱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不將人類文明當成一個機械死皮的邏輯系統,而將它看做是一種不斷追求優美平衡的藝術安排。通識教育著眼於人類已有的文明成就,尋求培養更多具有文明價值,懷抱人性理想的人。這在二十世紀裡,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上,在現存的教育生態中,最是一種教育批判運動,最是一種教育環保運動,最是一種教育解放運動。
1997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