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校對
何秀煌著。《思想方法導論》,三民書局,台北,1974。

前言

這本書所討論的是思想方法。它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使他們能夠運用書中介紹和討論的原理,做出合理有效的思考。
思考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因此本書對於思考與問題之間的關聯,問題的意義和種類,各種不同的解答問題的辦法,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由於一般的問題是用語言文字加以表達的,解答問題時,我們也是出諸語文方式的,甚至有許多問題是寄伴在我們的語言上,應運而生的;並且基於語文意義,劃分不同性質的真理,以及相應於這些不同性質的真理的不同種類的科學。最後我們論及推理的性質與內容,介紹邏輯的特性與邏輯的方法。尤其注意到闡明邏輯解析的目的和限制,介紹邏輯上的演證技巧。
因為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奉獻給每一位愛好思考的人士閱讀的。所以我沒有假定讀者方面具備有任何的專門知識。書中的正文部份,盡可能用淺出深入的處理方式寫成。尤其是開頭幾節,簡短淺顯,易讀易懂;然後逐漸加深,篇幅也慢慢增長。當然,以這種方式來寫書,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難題。比方,在開頭的時候,我們對於許多細節避免詳做細分,以免節外生枝,妨礙純樸,許多從哲學的關點看,應該有的分際和細膩,也只有等待在隨後的章節裡逐步補充。這完全是為了方便學習,令讀者容易接受而做的。
本書的特點之一,就是習題豐富。這雖然只是一本二十五萬字的小書。可是由於每節之後都有「問題與討論」,作者一共發問了一千零八十一個問題。這些問題深淺不同。有的只是正文中所標明的原則的簡單應用,有的卻需要動用一些思考,更有一些是要細細思索,才能獲得結論的。其中有許多問題,作者並不是直截了當地發問就算了事。常常在發問問題時,作者先提出一些簡單的討論。甚至在發了問題之後,也常常為讀者提供一些線索,做為解答的「提示」。
我希望每位讀者都能設法做一做書中的每一個習題。就是一開頭就存心不做習題的人,我也希望他在每讀過一節之後,瀏覽一下緊隨其後的「問題與討論」。作者把它當做這本書的「本體」的一部份處理,而不是把它當做可有可無,不關緊要的枝節。我甚至希望讀者──尤其是初學的人──讀完全書之後,能夠從頭回顧一下以前試做過的問題。我相信他們會發覺以前不會做的,現在會做了;以前做不好的,現在做得更好;以前不甚有把握的,現在較有把握了。這是一種心智成長的表徵。在人生的過程裡,還
有比發覺自己的智慧增長更快樂的事嗎?
討論思想方法的著作,當然不是寫來供人風騷玩賞的。它是寫來供人練習,精進思想的。因此,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實際動用腦子,進行思索,參與解答問題是很重要的。也因此,寫此書時,作者有意地在不損傷容易領會的原則之下,力求表達的嚴格與精確,有時甚至運用不是慣常通俗的表現方式,來陳述論點和表構論證;希望讀者能夠在研讀和演作之間,潛移默化,加強思想方法的訓練。
作者雖然不相信思想方法是完全獨立於哲學學派之外,儼然中立的。但是在本書裡頭,除了對於意義的討論之外,作者卻盡可能地避免灌給讀者他自己所信持的哲學成見。在「問題與討論」裡頭,尤其如此。長久以來,我是站在教室的黑板前面的人,我時常感覺到我應該對學生說:「有時候我只能為你們提出問題,而不能獨斷地給與解答;因為當我這麼做的時候,無異置你們於死巷之中」。現在在本書裡,當我發問某些問題時,也懷著類似的心情。
前面已經說過,這本書是要寫給一般對思考有興趣的人士閱讀的。我尤其希望那些有興趣並且有志於哲學思索的初學者,有機會閱讀一遍。願它能在他他們的心靈裡,泛起一些思緒與漪漣。至於那些對於邏輯有興趣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能夠細心領會本書對於邏輯和邏輯解析的闡釋。有許多人學邏輯與教邏輯,只一味地盲目沉溺於符號的演算,而忽略了對於邏輯性質的考察和領會。這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
當然讀者在讀過本書之後,還應該不斷前進,繼續登高。書只是一座橋樑,它本身不是目的。它是路,不是天堂。
雖然我相信好讀書永遠是種美德,可是好寫書卻往往是種罪惡。但願這本書的性質與寫法,不要為這個美德貧乏的世界,增加一份多餘罪惡。
書成之日,我望著一大堆原稿,祈望它對初學者富有啟發和引導的功用。如果這本書對於其他的人士,也有所助益;那雖非完全出乎意外,卻是一份額外的喜悅。

何秀煌   寫於香港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
197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