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冂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而金文則大都從「」從「」,這一構形於不少簡帛文字中仍被保留。「」是居室,「」表示進入室內的符號,本義是進入屋內,引申為內裏、內外之內。
《說文》:「內,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說文解字注》:「今人謂所入之処爲內,乃以其引伸之義爲本義也。」
金文於「」字中間加一圓點為飾,後來圓點伸展為橫畫,形成「」形。
金文用法有五:一,表示進入,鄂君啟舟節:「𨑗(上)江,內(入)湘。」二,表示內裏,毛公鼎:「命女(汝)辥我邦我家內外」。三,表示貢獻,噩侯鼎:「噩侯馭方內(納)豊(醴)于王。」四,讀作「」,古國名,內大子白簠蓋:「內(芮)大(太)子白乍(作)簠」。五,用作職官名,如「內史」是史官。
甲金文從「」從兩短橫從「」,「」是「」的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的堂基,「」字是在「」上部加「」、「」分化出來。因為「」是高於地面,故「」有高尚之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
甲金文從「」從兩短橫(後豎起來成為「」)從「」,「」是「」的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的堂基,「」字是在「」上部加「」、「」分化出來。因為「」是高於地面,故「」有高尚之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
春秋戰國文字在「」所從的「」中間加一圓點為飾,圓點後來伸展為短橫或短豎。短豎和「」至小篆訛變為「」。
金文表示崇尚,中山王方壺:「可灋可尚」,表示可以效法,可以崇尚。又表示尚且、還(陳初生),弔䟒父卣:「母(毋)尚為小子」,表示不要還是處於小子的階段。又通假作表示常法的「」,陳侯因[次月]敦:「永為典尚(常)。」《易.繫辭下》:「既有典常。」《國語.越語下》:「無忘國常」,韋昭注:「常,舊法。」又通假作表示守護的「」,冶仲考父壺:「子子孫孫永寶是尚(常)。」《詩.魯頌.閟宮》:「魯邦是常」,鄭玄箋:「常,守也。」又用作人名。
漢簡用作「」,表示登,《銀雀山漢簡.晏子.一三》:「景公令脩(修)茖(路)𡨦(寢)之臺,臺成,公不尚(上)焉。」表示臺建成後,景公不肯登上去。
」是從表示堂基的「」分化出來,表示高尚的本義,引申之,登上堂基又叫「」,這一意義的「」傳世文獻多寫作「」,「」、「」是音義密切相關的同源詞。中山王方壺表示上下的「」加注「」字,成為雙聲字,「」既是聲符,又是義符。
《說文》:「尚,曾也。庶幾也。从八,向聲。」
」字後來成為許多字的聲旁,如「」、「」、「」、「」、「」等。
甲金文從「」從◎,「」象高於地面的堂基之形,「」象建築在臺基上的樓觀,本義是高高的樓臺。引申為崇高、高尚、高貴的高。
甲金文從「」從◎,「」象高於地面的堂基之形,「」象建築在臺基上的樓觀,本義是高高的樓臺。引申為崇高、高尚、高貴的高。《說文》:「高,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囗,與倉、舍同意。凡高之屬皆从高。」
可能因為高處便於遠眺,故「」又有遠義。後加「」形以區別於「」字,一說「」象屋下層的窗戶(孔廣居)。參見「」。
甲金文用作地名。又表示遠,《屯南》1102:「高且(祖)」,史牆盤:「青(靜)幽高且(祖)」,「高祖」即遠祖。秦公簋:「高引又(有)慶」,「」有長久之意,表示長遠有吉慶福善之意。金文以「」為人名、地名,疑取其崇高之義。如噩君啟舟節:「高丘」,地望不詳,疑因該地山高而得名。
漢帛書表示高矮之高,《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臺室則崇高,汙池則廣深。」又云:「故《詩》曰:『高丘之下,必有大峽;高臺之下,必有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