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6
(10)
異讀字
繁簡對應
   
UTF-8 E6 81 81
大五碼 D1A1 
倉頡碼 人土心 
Matthews 3103 
漢語大字典 (一版)2291;(二版)2453  
康熙字典 311 
Unicode U+6041
GB2312 7705 
四角號碼 2233.1 
頻序 A/B 6106  3955 
頻次 A/B 11 
普通話 rn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3/3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字例: 2/2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下齎也。从心,任聲。〔如甚切〕 (220 / 219)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18 如林
328 如甚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從「」,「」聲,本義是思念。後世多見於方言,表示如此、那個、怎麼等。
39 字

 詳解:」的本義是思念,《文選.班固〈典引〉》:「亦宜懃恁旅力,以充厥道。」蔡邕注:「恁,思也。」 意謂要常常念着盡心竭力,以成就其道義。宋王安石〈酬王伯虎〉詩:「徂年幸未暮,此意可勤恁。」 意謂幸好還未年老,這個志向要常常念及。

  另「」在方言中亦用作代詞,清劉淇《助字辨略》:「恁,方言,此也。」如宋姜夔:「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又可解為怎麼,如明劉兌《嬌紅記》:「羞答答看他恁麼。」

  金文「」是「」的異體字,從「」取古人以玉為憑信之意。金文從「」從「」從「」,疑「」亦為聲符(朱德熙、裘錫圭)。古人每以玉為憑信,古璽中「」字亦有從「」從「」,故「」乃於「」上加注意符「」(董蓮池)。「」在金文是忠信的「」的表意字,與後來《說文》讀同「」的「」是同形異字。

  金文「」字讀為「」,如王孫遺者鐘:「余恁台心,𢓊(延)永余德」,指我使我心誠信,以長保我的德行。另如中山王鼎:「非恁與忠,其隹(誰)能之?」指不是具備信與忠的人,誰又能做到呢?中山王鼎又有「𩁹(越)人修教備(副)恁」,何琳儀認為此句指越人修飭政教,符合於信。另晉璽亦有以「」為人名。

  《說文》:「恁,下齎也。从心,任聲。」《說文》另於「」下收「」字,以為「」亦「」之古文。按古書常借「」為「」,故許慎誤把「」字繫到「」字下面(朱駿聲)。至於「下齎」表示意志低下,未見用例,不可信。「」當解作思考,李賢注《後漢書》引《說文》:「恁,念也。」段玉裁認為應據此訂正《說文》,可從。
651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94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恁」的異讀字

p14 p55
恁时
p109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這;那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3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詞類 英文意義
adv. thus; so; in this way
conj. at one's convenience
pron. you; such; that; who; what; how
v. to think of; to consider
瀏覽次數: 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