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炎 (包括子部件) 共 3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𤏻 |
| 或說甲骨字形從又(手)持炬,疑即「炬」之初文(參羅振玉、馬叙倫),于省吾認為可備一說。 另外,高鴻縉以為甲骨文字形象手持棍入火中疏之使燃之形。秦時(見秦公鎛)棍變為言聲(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所謂象意聲化)。此字形亦即小篆及隸楷之所本。疏水使流曰治(理),疏火使燃曰夑(理)。高氏之見,可備一說。李孝定不同意高氏,認為𤏻字金文從帀,後省作「丅」形。然而李氏之說未能解釋由甲骨至金文字形之間的演變︰甲骨無從帀的字形。 諸家以為𤏻、夑一字,其中「辛」訛為「言」(參戴侗、徐灝、林義光、馬叙倫、于省吾、黃鍚全及姚孝遂等)。其字形構成原件,除從火(炎、焱、或燚)從又不變外,由從一倒置而修長的三角形(◎)演變為從「丅」形,後變為從「𢆉」形,再變為從辛,最後變作從言(戴侗、姚孝遂)。 「𤏻」金文用意有三︰一、作人名用,見邨丘戈。二、用作協調、調和之意(參《金文形義通解》),如晉公盆︰「□𤏻萬邦,譣莫不曰䫌(卑)謙。」《書.顧命》︰「夑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我們認為《說文》訓燮為「和也」或以此類用意為根據。三、用作征伐之意(參《金文形義通解》),如曾白簠︰「克狄淮尸(夷),印(抑)𤏻□湯」郭沫若曰︰「此簋(按︰即曾白簠)與晉姜鼎同時,彼云『征緐湯原』,此云『印𤏻□湯』,蓋晉人與曾同伐淮夷也。」(《大系考釋》頁186)。又《詩.大雅.大明》︰「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查「𤏻」、「燮」二字字型雖近,使用上雖有時相通,但到了徐鉉時應已為二字,故有「二字義相出入」之按語。「𤏻」、「燮」二字之區別,與常用字中的「辨」、「辯」之區別可謂如出一轍。 參見「燮」。 | ||||||||
炎 | 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36509:「隹(唯)王來正(征)盂方伯炎」,指王來征伐盂方國的部族領袖炎。 金文用作地名,讀作「郯」,召卣:「唯九月才(在)炎𠂤(次)」,指軍隊九月在炎地駐紮。又乍冊夨令𣪕:「隹(唯)王于伐楚白(伯),才(在)炎(郯)」,指王在郯地討伐楚伯。《說文》:「郯,東海縣,帝少昊之儀所封。从邑,炎聲。」地在今山東臨沂郯城縣(郭沬若)。 秦簡中「炎」指以火煙熏,《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79:「者(諸)侯客來者,以火炎其衡厄(軛)。」全句指諸侯國有來客,用火熏其車上的衡軛。 今天「火炎」的「炎」多寫作「焰」。炎字除保留「炎熱」的古義外,多用作醫學上的「發炎」的「炎」。 | |||||||||
燮 |
| 金文表示協調、協和,秦公鎛:「鎮靜不廷,柔燮百邦。」意謂鎮壓抑制不來朝見的部族,安撫協和眾多邦國。曾伯簠:「克狄(逷、逖)淮尸(夷),印(抑)燮繁湯。」「淮夷」是部族名;「繁湯」即「繁陽」,先秦地名,屬楚國,在汝南鮦陽縣南;意謂使淮夷遠離,不敢侵犯,並抑制協和繁陽。 戰國竹簡表示調和、協和,《清華簡三.傅說之命》簡2-3:「故我先王滅夏,燮強,翦蠢邦,惟庶相之力乘。」意謂我的先王滅亡夏朝,協和強國,翦滅愚昧的邦國,都是倚靠庶相(伊尹)之力。《清華簡三.芮良夫毖》簡14:「燮仇啓國」,意謂協和諸友,建立國家。又表示征伐,《清華簡三.芮良夫毖》簡13:「恆靜(爭)獻亓(其)力,畏燮方讎。」意謂爭相出力,征伐四方仇敵,使其畏懼。按「畏燮方讎」也可能表示爭相出力,威名遠播,藉以協和四方仇敵。又用作人名,《清華簡二.繫年》簡88-89:「明歲,楚王子罷會晉文子燮及者(諸)侯之大夫,明(盟)於宋。」「文子燮」,《左傳》作「士燮」,是晉國的臣子。 參見「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