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王 (包括子部件) 共 6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王 | 甲骨文「王」、「士」用同一個字形來表示(林澐),因為斧鉞既是王權的象徵,又是武士所執持的器具。參見「士」。 甲骨文多表示商王,《合集》5193正:「貞:王歸」。 金文表示君王,無叀鼎:「王各(格)于周廟」,意謂王來到周廟。攻吳王鑑:「攻吳王夫差,擇厥吉金,自乍(作)御鑑」,意謂吳王夫差選擇堅硬的青銅,鑄造日用的鑑。「王子」即王的兒子,王子午鼎:「王子午擇其吉金」。 戰國竹簡表示君主、君王,《郭店簡.老子甲》簡13:「侯王能守之」。《郭店簡.緇衣》簡33-34:「穆穆文王」。《郭店簡.六德》簡39-40:「是古(故)先王之教民也」。《上博竹書二.從政甲》簡1:「昔三弋(代)之明王之又(有)天下者」。《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64:「此先王之至道」。《清華簡二.繫年》簡3:「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又表示統治、稱王,「王天下」即統治天下。《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42:「夫是以得眾而王天下。湯王天下三十又(有)一世而受(紂)作,受(紂)不述丌(其)先王之道。」意謂得到人民的擁戴才算是稱王天下。湯稱王天下經過三十一世換成紂即位,紂不遵循先王的治國之道。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𠙻,古文王。」 | |||||||||||||||||
匡 | 金文除用為人名外,多表示方形器皿,如尹氏賈良簠:「尹氏賈良乍(作)旅𠥆」,意謂尹氏賈良鑄造了隨行用的方形器皿。又表示方形,如陳公子仲慶䀇:「自乍(作)𠥆𠤳」,「𠤳」是一種器皿的名稱,意謂親自鑄造了方形的器皿。 「匡」是方形器具,故引申有方正、扶正、糾正等義。後來「匡」多用來表示正,竹編器具之義便由增加意符「竹」的「筐」字來表示。《爾雅.釋言》:「匡,正也。」《王篇.匚部》:「匡,方正也。」《左傳.成公十八年》:「匡困乏,救災患。」杜預注:「匡亦救也。」 「匡山古社」是晉朝惠遠等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名為「白蓮社」。「廬山」又稱「匡山」,故稱「白蓮社」為「匡山古社」。權德輿〈惠上人房宴別〉:「逸民羽客期皆至,疎竹靑苔景半斜。究竟相依何處好,匡山古社足煙霞。」意謂隱逸高雅的客人應約而至,疏落的竹樹,油油的青苔,樹影傾斜了一半(形容日暮時分),究竟哪裏是互相依靠的好地方?匡山的古社充滿了煙霧雲霞。 古時「匡」還有虧損、虛損之意,《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兵容》第119行:「亓(其)國家以危,社禝(稷)以匡,事无成功。」意謂國家危亡,社稷虧損,國家大事(如祭祀、盟會、戰爭等)不會成功。《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國次》第9行:「國失亓(其)次,則社禝(稷)大匡。」意謂國家失去秩序,社稷便會虛損。 「匡」又用作姓氏,如「匡衡」,他是西漢經學家,年少時家貧,鑿通牆壁,借着鄰家的燈光讀書,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的故事。《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隣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
㞷 |
| 甲骨文用本義,如《合補》3734:「鼎(貞):王㞷田,不雨。 」「㞷田」意謂去狩獵。《合集》37722:「辛酉卜,鼎(貞):王田斿,㞷來亡𡿧(災)。」 金文「㞷」可用作「皇」,如陳逆簋:「[陳土](陳)氏裔孫逆,乍(作)為㞷(皇)[示𥃷](祖)大宗簋。」又讀為「襄」,如鄭㞷庫矛:「奠(鄭)㞷庫[㫃戈](戟)朿(刺)。」「襄庫」是鄭國的武庫,亦見《左傳.襄公三十年》「因馬師頡介于襄庫」。(何琳儀) 戰國楚簡可用為「廣」,如《郭店簡.性自命出》簡65:「君子執志必又(有)夫㞷=(廣廣)之心。」「廣廣」表示遠大之義。(李零)一說「往往」即古書的「皇皇」,表示嚮往。(劉桓、陳偉) 「㞷」還用為「匡」,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㞷(匡)天下之正(政)十又(有)九年而王天下。」 《說文》以為「㞷」的本義是「艸木妄生」。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皆未見此用法。後因「㞷」字不再獨立使用,很多本從「㞷」得聲的字改成從「王」,如「匡」、「狂」、「汪」等。(裘錫圭) | ||||||||||||||||
汪 | 戰國文字用作姓氏,如秦印「汪嬰」、「汪薺」。又用作地名,如趙璽「𣳫(汪)𡧰(陶)右司工」。「汪陶」是古縣名,即《漢書.地理志下》「鴈門郡」。《廣韻.養韻》:「汪,汪陶縣,在鴈門。」在今山西山陰東北應縣東。(參何琳儀) 小篆與金文結構相同,從「水」,「㞷」聲。至隸、楷書,因「㞷」不再獨立使用,從「㞷」旁的字都改成了「王」旁。「𣳫」於是寫作「汪」。(裘錫圭) 《說文》以為本義是深廣貌。《說文》:「汪,深廣也。从水,𡉚聲。」段玉裁注:「謂深而又廣也。」《玉篇.水部》:「汪,水深廣也。」如《淮南子.俶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威武紛云,湛恩汪濊。」顏師古注:「汪濊,深廣也。」 「汪」也表示水池。《說文》:「一曰:汪,池也。」如《左傳.桓公十五年》「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杜預注:「汪,池也。」《古列女傳.母儀傳.有虞二妃》「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 「汪」又表示液體聚積貌。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且說那婦人見了丈夫,眼淚汪汪,入去大相國寺裏燒了香出來。」 「汪」可作量詞,用於液體。如《水滸全傳》第76回:「龍文劍掣一汪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又可作象聲詞,形容狗吠聲。如《西遊記》第50回:「說不了,後邊跑出一個哈巴狗兒來,望著行者,汪汪的亂吠。」 | |||||||||||||||||
狂 |
| 甲骨文「𤝵」用作「遠邇」的「邇」,表示近,如《合集》29374:「王𤝵(邇)田。」金文用作人名,如孟員鼎有「孟𤝵父」。 《說文》以為「狂」的本義是狗隻發瘋。《說文》:「狂,狾犬也。从犬,𡉚聲。」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56行:「狂犬齧人:取恆石兩,以相靡(磨)殹。」三國魏阮籍〈鳩賦〉:「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軀。」 「狂」引申表示瘋癲、精神失常。《玉篇.犬部》:「狂,癲癡也。」如《荀子.堯問》:「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輿辟世,箕子佯狂;田常為亂,闔閭擅強。」《論衡.率性》:「有癡狂之疾,歌啼於路,不曉東西,不睹燥濕,不覺疾病,不知飢飽。」 「狂」也表示狂妄、傲慢。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太夫齧壯而頑。」杜預注:「狂,性無常。」《國語.周語》:「於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 「狂」又表示放肆、放縱。如《論語.陽貨》:「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後漢書.申屠蟠傳》:「其不遇也,則裸身大笑,被髮狂歌。」 「狂」表示急促。如《楚辭.九章.抽思》:「狂顧南行,聊以娛心兮。」王逸注:「狂,猶遽也。」三國魏嵇康〈琴賦〉:「爾乃顛波奔突,狂赴爭流,觸巖觝隈,鬱怒彪休。」 「狂」還表示猛烈、聲勢浩大。如唐代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北宋梅堯臣〈和謝舍人新秋〉:「西風一夕狂,古屋吹可恐。」 | ||||||||||||||||
往 | 「往」的本義是去、到。《說文》:「往,之也。从彳,𡉚聲。」如吳王光鑑:「𢓸已弔(叔)姬,虔敬乃后,孫=(子孫)勿忘。」此器為吳王光嫁其女於蔡時所鑄,「𢓸已」猶言「去吧」。(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4:「甲謀遣乙盜,一日,乙且往盜,未到,得,皆贖黥。」全句意謂甲主謀派乙去盜竊,一天,乙前往盜竊,還沒有走到,就被拿獲,甲乙都應判處贖黥。傳世古書的例子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 「往」引申表示逃亡。如《管子.權修》:「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尹知章注:「往,謂亡去也。」《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50:「凡以此往亡必得,不得必死。」 「往」表示從前、過去。《玉篇.彳部》:「往,古往也。」如《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 「往」引申表示往者,即死者。如《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杜預注:「往,死者。居,生者。」東晉郭璞〈元皇帝哀策文〉:「痛聖躬之遐往,長淪景于太陰。」 「往」又表示以後。如《周易.繫辭下》:「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呂氏春秋.察微》:「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往」也表示來往、交際。如《禮記.檀弓上》:「非兄弟,雖鄰不往。」《史記.呂不韋列傳》:「華陽夫人以為然,承太子閒,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 「往」表示歸向。如《老子.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漢書.刑法志》:「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 「往」作介詞表示朝、向。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1回:「忽聽得窗外有女子嗽聲,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來是一個丫鬟,在那裏擷花。」 | |||||||||||||||||
旺 |
| 小篆作「暀」,從「日」,「往」聲。「往」的初文作「㞷」,後增「彳」旁,以「㞷」為聲。「暀」從「往」聲與「旺」從「㞷」聲為一字異體。參見「㞷」、「往」、「暀」。 「旺」表示興盛、興旺。如三國蜀諸葛亮〈治軍〉:「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朱子語類.易.綱領上》:「有氣有形便有數,物有衰旺,推其始終,便可知也。」 | ||||||||||||||||
玟 |
| 金文是「文王」的合文,指周文王姬昌,周開國天子武王姬發之父。銘文或作「玟王」。何尊:「克仇玟王」,仇表示匹配,表示何的先祖與周文王為匹配(參裘錫圭)。大盂鼎:「在武王嗣玟(文王)乍(作)邦」,表示周武王繼承文王,建立邦國。 後世「玟」同「珉」,表示美玉,《說文》:「玟,火齊,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聲。」《集韻》:「珉,或作玟。」「玟」又表示玉的紋理,《集韻》:「玟,玉文。」 | ||||||||||||||||
金 | 「金」字的金文象斧頭加上代表金屬餅塊之粗點,用以指製造或構成斧頭之金屬,與「冶」字從「刀」或「斤」之意同。引申之,泛指一般金屬;至於所從之「今」省,則標示其字讀作「今」。 西周、春秋銘文中的「金」專指銅,豐乍父辛尊:「大矩易(賜)豐金、貝」,意謂大矩賞賜給豐銅、貝。同卣、保員簋:「金車」,指以青銅為裝飾的車。《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穎達疏:「鄭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引申指銅的顏色,師𠭰簋:「金黃(衡)」,表示銅色的用以繫玉飾之帶。《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鄭玄箋:「金舄,黃朱色也。」 大概在戰國以後,「金」泛指一切金屬,或專指貴重的金屬,仰天湖楚簡簡26:「白金」,表示白色的金屬,指銀。《郭店簡.語叢四》簡24:「金玉浧(盈)室」,指屋中裝滿金、玉(徐在國認為這裏的「金」是黃金)。《清華簡一.尹誥》簡4:「金玉田邑」。 《說文》:「𨤾(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𠊍,古文金。」前段基本上交代了金的性質,但後文「從土」一說,從金文構形上看,並不準確。後來金文把最初所從之二粗點,或訛為橫畫或斜畫,又或增繁至三或四畫,並將之置於「全」形隙間。後期金文中亦見剔除代表金屬餅塊的點或畫,當為省文。篆文中見上作「今」形的,為金文中所未見。 | |||||||||||||||||
皇 | 「皇」字的本義是冠冕,最初由巫師或權貴所戴,後來稱君主為皇帝。由於插有羽飾的冠冕十分華麗,所以「皇」又有美麗之義,《廣雅.釋詁》:「皇,美也。」光輝燦爛之美稱為「煌」,又形容樂聲之美,鐘鼓鏗鏘悅耳稱為「鍠」、「韹」。而皇帝是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所以「皇」又有大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表示大也,美也,王孫鐘:「于我皇且(祖)文考」。金文凡「皇祖」、「皇考」皆是稱美之文(劉心源)。《說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又用作狀聲詞,是「鍠」的初文,沇兒鐘:「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又用作人名。 「皇」字的構形過去主要有三說:一說上部象火炬之形,象火光輝煌,是「煌」的初文(何琳儀、季旭昇)。二說上部象日光放射之形,是「煌」的初文(吳大澂),朱芳圃則認為下部是燈,上象燈光。三說上部象王之冠冕,上插有羽毛為飾(汪榮寶)。從出土良渚玉冠飾和玉人可證,汪榮寶的說法是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