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步 (包括子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字甲、金、篆文皆從二「」,其字取形於人走路時左右兩腳一前一後前進之狀,本義是步行。
」從二「」,「」象足趾之形。二「」多左右異向,一象左足,一象右足,兩足一上一下,以會左右二足前後相承之形,鄭樵《通志.六書略》:「步,行也,象二趾相前後。」甲骨文、陶文或類化成兩個方向相同的「」,兆域圖銅板「」之兩「」或變作左右相背形。
《說文》:「步,行也。从止、𣥂相背。凡步之屬皆从步。」《爾雅.釋宮》:「堂下謂之步。」郝懿行義疏:「《淮南.人間篇》云:『夫走者,人之所以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為遲也。』是步為徐行。」《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本義是緩緩地步行,與「」、「」速度有別。參見「」。另古人以左、右腳各跨一下為「一步」;今人以單腳跨一下為「一步」,實即古人的「半步」,或稱為「」(季旭昇)。《小爾雅.廣度》:「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步行。《合集》17154:「今日勿步。」甲骨卜辭常有「步伐」一詞,《合集》6461正:「王其步伐尸(夷)」,即指王前往討伐夷方。《尚書.武成》:「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孔安國傳:「步,行也。武王以正月三日行自周,往征伐商。」
金文「」屢見於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銅板中,用作量詞,如「從內宮㠯(以)至中宮丗(卅)步。」此量詞義所表實際長度與人雙足各進一次之距離相當,《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尺為步。」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足見古代尺制非一。據推算,兆域圖應以「五尺為一步」,一尺約今二十二釐米。
古璽、陶文「」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三》:「步氏,姬姓。晉公族郄氏之後,步揚食采於步,遂以為氏……又步鹿氏改為步氏,望出潯陽。」
甲金文「」會兩腳向上登山之意。
甲金文從「」從「」,「」象山丘、山陵之形,「」象兩隻腳趾向上的腳,「」、「」會二足由下而上登山之意。《說文》:「陟,登也。从𨸏、从步。𠌹,古文陟。」《爾雅.釋詁》:「陟,陞也。」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登高,《合集》15377:「降陟」,「」與「」表示下降與上陞。《詩.周頌.閔余小子》:「念茲皇祖,陟降庭止。」鄭玄箋:「陟降,上下也。」又用作祭名,《合集》32916:「其陟于高祖王亥」。又用作人名。
金文也用作本義,散盤:「陟剛」,表示登上山崗,「」通假為「」。《詩.大雅.公劉》:「迺陟南岡」。㝬簋:「其瀕在帝廷,陟降」,表示瀕臨、接近帝廷,「陟降」表示陞降、上下。《詩.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毛亨傳:「言文王升天,下接人也。」朱熹集傳:「蓋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表示移動、遷徙。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彳從步,《說文》析為從辵止聲,彳、止皆表示行動,引伸有遷徙之義。「」小篆作「𨑭」,《說文》:「𨑭,迻也。从辵,止聲。𢓊,徙或从彳。𡲴,古文徙。」《廣雅.釋言》:「徙,移也。」《爾雅•釋詁》:「遷運,徙也。」郭璞註:「今江東通言遷徙。」
」的古文字字形有兩類。「」之《說文》或體作「𢓊」,與古文「」、「」疑古本一字(李孝定),參見「」。按「」卜辭用義不明,商晚周初金文皆用為人名、氏族名,故用義不詳。
春秋後期金文從辵從尾從小或米,隸作「𨗬」,與《說文》、《汗簡》古文形近。《集韻.紙韻》:「𨑭,亦作徙,古作𨗬。」鄭臧公之孫鼎:「其𨗬(徙)于下都」,表示遷徙(參董蓮池)。包山楚簡與春秋金文形同,從辵從尾從小,表示遷移。又「」、「」音近相通,「長𨗬」,讀作「長沙」,地名。
秦簡亦有遷徙、移任之義;《睡虎地.日書甲種》:「徙官」,即遷任。《漢書.揚雄傳》:「三世不徙官」。
此外,「」《說文》古文與「」形近,學者或以為同屬一字,可商。「𡲴」當為「𨗬」之訛變,「」、「」音近,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