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鼎 (包括子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同「𠬞」,象一雙手),象兩手舉起鼎。鼎是盛食物的器皿,會準備食物,以供給賓客(季旭昇),或進行祭祀。本義是準備。
甲骨文從「」從「」(同「𠬞」,象一雙手),象兩手舉起鼎(陳偉湛、白川靜、劉興隆、沈培)。鼎是盛食物的器皿,會準備食物,以供給賓客(季旭昇),或進行祭祀。本義是準備,《廣雅.釋詁》:「具,備也。」
甲骨文所從的「」至金文訛變為「」,金文所從的「」至小篆又訛變為「」。楷書「」下部的「𠆣」是從甲金篆文的「」形訛變而來。
古時移動大鼎,要用木棒穿過鼎的雙耳,合力搬運。鼎為祭祀或饗宴時,恭敬地捧持供獻的祭具。用鼎裝盛食物,做好祭祀的準備,稱為「」。做好各種準備的狀態稱「備具」。因此,「」有皆具、具體之義。後來,「」用來指代各種器具(戴侗、白川靜)。或用作器物的計數詞、單位詞,稱若干具。
甲骨文辭殘,用義不詳。金文用作單位詞,「一具」即一套。函皇父盤:「鼎𣪕(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一,𣪕(簋)八、兩罍、兩壺。」表示有完整的一套食器,包括十一個鼎(自大而小的)、八個簋(大小相等的)、兩個罍、兩個壺。《後漢書.禮儀志》下記大喪明器有「盤匜一具」,可證「一具」為一套(陳夢家)。
又表示皆、都,典籍作「」,㝬鐘:「南尸(夷)東尸(夷)具(俱)視〈見〉,廿又六邦。」表示南夷東夷等外族皆來朝見周王,共有二十六個國家來覲見。又表示器具,孫叔師父壺:「孫弔(叔)師父乍(作)行具。」表示叔師父鑄作隨行的器具。又用作人名。
漢帛書用作本義,「備具」表示做好準備,《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22行:「能收天下豪桀(傑)票(驃)雄,則守御(禦)之備具矣。」
《說文》:「具,共置也。从𠬞、貝省。古以貝爲貨。」段玉裁注:「共、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
」字假借「」來表示,後來加「」(象卜兆)為意符,專門表示貞卜的「」。
」字假借「」來表示,後來加「」(象卜兆)為意符,專門表示貞卜的「」。《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爲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
有外國學者指出卜辭「」字並非如《說文》所言是「卜問」的意思,而是校驗、校證、試驗(test)的意思。
早期甲骨文借「」字為「」字,因為「」、「」的讀音十分接近,後來在「」上加上「」,以表示占卜。又「」形之簡化與「」字形近,故後世漸訛為從「」從「」的「」字。
金文有時又用「」字來表示「」,指食器。簡言之、甲骨「」、「」(即寫作「」的「」字)多表示貞卜,而金文「」字多表示食器之「」,亦有用作人名。
」、「」、「」形近易訛,參見「」、「」。
甲金文上從圓形(「」的初文,亦是「」的聲符,以◎表示),下從「」,鼎是古代的食器、祭器,鼎口多是圓的,故置圓形於鼎上,以會圓形之意,本義是圓形(林義光)。圓圈形和「」字都是「」的初文。
甲金文上從圓形(「」的初文,亦是「」的聲符,以◎表示),下從「」,鼎是古代的食器、祭器,鼎口多是圓的,故置圓形於鼎上,以會圓形之意,本義是圓形(林義光)。圓圈形和「」字都是「」的初文。
古文字從「」之字往往訛為「」,為小篆所本。金文上部所從的圓形中間或加一點,訛變為「」,參𨾊弔𣪕。
後來「」用來表示人員,故加「」為意符分化出「」專門表示圓形,「」也是由圓圈變來的。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用作人名,員鼎:「王獸(狩)……王令員執犬」。戰國竹簡讀作「」,表示損傷,《郭店楚簡.老子乙》簡3:「為道者日員(損)」。又通假為「」,表示說,《郭店楚簡.緇衣》簡9:「《寺(詩)》員(云)」,「《詩》云」即「《詩》說」。
漢帛書用作本義,讀為天圓地方之「」,《馬王堆.却穀食氣》第6行:「員(圓)者天也。」
《說文》:「員,物數也。从貝,囗聲。凡員之屬皆从員。𪔅,籒文从鼎。」
甲骨文「」會毀壞禮器鼎之意。本義是破壞,引申為失敗。
甲骨文從「」從「」,會毀壞鼎之意,鼎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多用於祭祀,毁壞祭器是十分嚴重的事。本義是破壞、損毁,引申為失敗。後來不從「」而從「」,會拿棍棒之類東西毀壞貝。「」亦是「」的聲符(何琳儀、張美玲)。古文字中「」、「」作為偏旁常常混用。金文從二「」,上「」形或省去下面兩筆,寫作「」形。或不從「」而從「」,表示扑擊、損毁之意同。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敗壞,《合集》17318:「貞:亡(無)敗。」《合集》2274正:「敗王」,即「害王」(饒宗頤),表示對王有害。金文表示打敗,噩君啟車節:「大司馬卲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五年師[㫃史]簋:「敬母(毋)敗𨒪(績)」,表示虔敬(執事),不要戰敗。《尚書.湯誓》:「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陸宗達指出「𨒪」是「」的籀文,「敗績」的「」本來應作「」,循道而行謂之「」,車不能循道而行謂之敗績。
戰國竹簡表示打敗,《清華簡二.繫年》簡19:「大敗衛師於睘」。《清華簡一.祭公》簡15:「藍(監)于夏商之旣敗」。《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46:「三軍大敗」。又表示失敗,《郭店竹簡.老子甲》簡11:「是以聖人亡(無)為古(故)亡(無)敗」。漢帛書也表示失敗,《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3行:「或以敗,或以成」。
《說文》:「敗,毀也。从攴、貝。敗賊皆从貝,會意。贁,籒文敗从賏。」
」甲金文象三足兩耳的圓鼎,是古代煮食、盛載食物用的器皿,甲骨文常借用為貞問之「」。
」字甲金文象鼎形,由於鼎的種類繁多,因此字形也有各種寫法。春秋時期「」字上部漸漸接近「」形,《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古「」、「」、「」字形相近,參見「」、「」、「」。
」的下部本來不構成獨立部件,戰國文字為了較容易記憶,故寫作「」形。另亦有以兩畫省略「」字下部的字形,參見《郭店簡.老子甲》簡35。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31000:「新異鼎」,指新鑄的優異的鼎(劉興隆)。另,字又用作動詞,或指以鼎盛載,《合集》30997:「其鼎用三玉、犬、羊。」甲骨文常見「鼎龍」一詞,《合集》6484正:「鼎龍。」于省吾以為「」讀作「」,指現在;「」讀作「」,指寵祐,全句指現在能得上天之寵祐。
金文用作本義,毛乍寶鼎:「毛乍(作)寶鼎。」羕陵公戈:「獻鼎之歲。」另,金文「」或用作「」,利𣪕:「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䎽(聞),夙又(有)商。」「歲貞」指歲星正在其位,屬一種吉兆,利於征伐。銘文全句指武王征伐商國,甲子日的早晨,能夠聽聞歲星正在其位,迅速佔有了商地(王輝)。張政烺認為利𣪕文例「」用作「」,指歲星正當南天,姑備一說。金文「」又用作人名,鼎乍父乙甗:「鼎乍(作)父乙尊彝。」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包山楚簡》簡254:「一鼎。」另,字又用作「」,《郭店簡.老子甲》簡35:「勿(物)壯鼎(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