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评介

    章百家

    战时中国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的重要篇章,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由
陶文钊、杨奎松和王建朗三位学者撰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一书,已
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该书指出,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中国外交主要取得了5项成就:

    第一,抗战之初,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迅速将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
取各国的同情,并通过艰苦的谈判,先后促使苏、美、英等国政府采取援华制日的
政策和措施,使中国得以坚持四年半的抗战,最终推动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
建立。

    第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取得世界四大国之一的地位。

    第三,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
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
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第四,1943年10月,中国与有关国家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国又与美、英、苏一起参
与筹建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使中国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第五,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
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
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由此得到庄严的国际保证。

    该书作者认为,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在外交方面取得这样的成就
是相当不易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坚持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华民族以坚韧顽强的
精神赢得了世界各国进步人民的尊重。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中国取得大国地位
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挣脱殖民枷锁、争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期斗争的结果。

    这部书有3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这部书第一次对战时中外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论述。长期以来,对战时
中外关系的研究是很不平衡的。比如,对中美、中英、中日关系的研究比较充分,
比较深入,而对中德关系、中苏关系的研究就很薄弱,近些年也没有取得多少进展
。对一些薄弱环节,这部书可算是补白之作。抗战爆发之前,德国是与中国关系十
分密切的西方国家,日、德两国虽都侵略成性,但在中国问题上有所矛盾。如何利
用日德矛盾,延长德国中立,是抗战之初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中德
关系的演变,该书作了饶有趣味的叙述。关于中苏关系,这部书首次披露了《中苏
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复杂过程;对于抗战后期中苏在新疆的矛盾和摩擦,对于1
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等以往著作通常加以回避的问题,也如实作
了记述。

    其次,在评价中国及有关国家外交政策时,该书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标准。作者
认为,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争取本民族的利益。
外国与中国的关系或亲或疏,或友或敌,无不以这些国家自身的民族利益为转移。

    最后,作者十分注意分析外交与内政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用两章篇幅叙述了中
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活动。抗战期间,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国民党和共产党两
个政权,这种情况不可能不对中国外交产生重大影响。抗战后期,美国介入国共矛
盾又是外交影响内政的典型事例。一般地说,在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政府采取的有利于抗日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措
施取赞成和支持的态度,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则进行了坚决的斗
争,这一斗争也反映在外交领域。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外
交战略和对外政策,并于抗战后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
共产党的外交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人民日报》    〔19951214№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