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學史》
趙吉惠、 郭厚安、 趙馥洁、 潘策(編)等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第一編 先秦時期儒學的形成和初步發展

第一章 殷周奴隸社會和早期華夏文化
第一節 殷周的社會結构和經濟狀況
一、社會結构
二、社會經濟狀況
第二節 殷周社會的思想文化
一、宗教与哲學
二、敬天与保民
三、宗族与宗法
四、德治与禮治
五、科學与文化

第二章 春秋時期的學術下移与儒學的形成
第一節 春秋時期的社會政治与經濟,“禮崩樂坏”局面的出現
一、王室衰微,禮崩樂坏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儒學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
第二節 士階層的分化与學術下移
一、春秋時期的士階層
二、關於巫、卜、史和儒
三、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第三節 儒學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
一、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其學說
二、孔門弟子對儒學的闡揚与傳播
第四節 孔子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孔子与中國傳統文化
一、孔子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
二、孔子与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与儒學的初步發展
第一節 戰國時期的社會急劇變革与“百家爭鳴”
一、封建生產關系的确立和社會變革
二、士階層的分化与百家爭鳴
第二節 取舍不同的儒家八派
一、“尊賢容眾”的子張之儒
二、恪守師道的顏氏之儒
三、大智大勇的漆雕氏之儒
四、闡發《大學》之道的樂正氏之儒
第三節 繼往開來的思孟學派
一、子思与《中庸》
二、孟子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三、辟楊墨、斥許行
四、孟子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
第四節 儒家別宗的荀子學派
一、荀子生平及《荀子》一書
二、獨具特色的荀子思想
三、荀子對先秦各家學說的批判与綜合
四、荀子在中國儒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五節 儒學哲理化的《易傳》
一、《易傳》的作者和時代
二、《易傳》的儒學思想
三、《易傳》對后世儒家的影響
小結

第二編 兩漢時期儒學的經學化

第一章 漢初的黃老之學和儒學發展的特點
第一節 漢初殘破的社會經濟与复雜的社會矛盾
一、兩漢初年的“休養生息”
二、复雜的社會矛盾
第二節 漢初思想家對先秦至漢初思想的反思与總結
一、秦朝的任法与儒學
二、漢初的黃老之學
三、漢初的儒道互絀
四、漢初儒學的特點

第二章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一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与儒術的獨尊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二、舉賢良与獨尊儒術
三、五經博士的設立
第二節 董仲舒与公羊春秋學
一、大一統与君權神授
二、“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天人宇宙論圖式
三、三綱五常
四、歷史循環論
五、公羊學在西漢的獨尊地位
六、董仲舒的歷史地位及歷代對他的評价

第三章 兩漢經學的承傳授受及其法典化
第一節 今文經學的承傳授受
一、經与五經序列
二、今文經學的承傳授受
第二節 古文經學的承傳授受
一、孔壁古文經典的發現
二、古文經學的承傳授受
第三節 鄭康成兼綜今古文,集漢經學之大成
一、鄭康成遍注群經
二、鄭康成遍注群經的特色
三、鄭康成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兩漢經學的法典化
一、鹽鐵會議与儒法不同思想傾向之爭
二、石渠閣會議諸儒講論五經异同
三、白虎觀會議与儒學法典化

第四章 兩漢經今古文之爭
第一節 兩漢經今古文之异同
一、學術淵源不同
二、研究方法不同
三、對孔子的態度不同
第二節 兩漢經今古文之爭
一、儒術獨尊与經今古文之爭
二、經今古文之爭及經學的統一
第三節 兩漢經學与儒學的演變
一、儒學以經學的形式存在
二、儒學成為官方的御用之學
三、儒學成為兼綜各家的新儒學

第五章 讖緯之流行与反讖緯之斗爭,經學之衰微
第一節 董仲舒与讖緯神學
一、讖緯演變為一种社會思潮
二、讖緯成為一种政治斗爭的工具
第二節 《白虎通》与讖緯神學的發展
一、《白虎通》對讖緯神學的揚棄
二、《白虎通》對災异符命思想的改造
三、《白虎通》以三綱五常思想為核心
第三節 古文經學對讖緯神學的批判
一、對讖緯編造者的批判
二、對災异符命思想的批判
三、對天命、目的論与天人感應的批判
第四節 東漢末年經學之衰微
一、“党錮之禍”對經學的摧殘
二、鄭玄注經而漢學衰
三、王肅力攻鄭玄而漢學亡
小結

第三編 魏晉時期儒學的玄學化和南北朝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融合中的儒學

第一章 經學衰落与儒學的玄學化
第一節 經學衰落与儒道合流的歷史趨勢
一、漢末以來儒學的危机和漢魏之際儒學与道、名、法合流
二、名理學調和儒道的過渡
三、儒道合一的社會歷史根据
第二節 儒家經訓的玄學改造
一、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
二、何晏《論語集解》和王弼《論語釋疑》
第三節 玄學調和儒道的思想演進
一、何晏、王弼以“貴無論”對“自然”為本“名教”為末的論証
二、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裴頠《崇有論》維護名教的努力
四、向秀、郭象《庄子注》對“名教”即“自然”的論証

第二章 儒、佛、道紛爭与交融中的儒學
第一節 儒、佛紛爭与交融中的儒學
一、儒、佛的主要論爭与初步交融
二、儒、佛融合的深化
第二節 儒、道(道教)交融中的儒學
一、葛洪內神仙、外儒術的儒道合一思想
二、寇謙之等人用“以禮為首”的儒學思想對道教的改造

第三章 儒家經學在魏晉時期的變遷和南北朝時期的分立
第一節 統治者振興儒學的嘗試
第二節 魏晉時期儒家經學的變遷和南北朝時期經學的分立
一、魏晉時期儒家經學的變遷
二、南北朝時期儒家經學的分立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 儒學的統一与复興
第一節 隋朝儒學的演變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一、隋朝統治者利用、扶植儒學
二、儒學實際地位的日趨低落
三、隋朝儒學危机的內在因素
四、王通對儒家思想的重新認同
第二節 唐初儒學思想的复興
一、唐初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學
二、唐太宗君臣“講論商略”中所包含的儒學精神
三、《五經正義》的完成及其影響
第三節 中唐時期的儒學复興運動
一、韓愈的儒學思想以及排斥佛老的理論
二、李翱的“复性論”及其影響
三、柳宗元的“圣人之道”和“統合儒釋”的思想
小結

第四編 宋元明清時期儒學理學化

第一章 新儒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兩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科技成就
第二節 封建專制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与儒學哲理化之必然趨勢
一、封建專制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与之相适應的理論体系
二、魏晉以來儒、佛、道的互相滲透

第二章 北宋新儒學----理學的基礎
第一節 開一代新學風
一、胡瑗与蘇湖教法
二、孫复倡明正學
三、石介大力宣揚新儒學
第二節 周敦頤和《太极圖說》
一、《太极圖說》及其淵源
二、《太极圖說》的意義及其地位
第三節 邵雍對象數義蘊的推究及對理學道路的開辟
一、邵雍身世及著述
二、“自成一家”的象數學
三、對理學道路和開辟
第四節 張載的新儒學及關學學派的興衰
一、張載身世及學術活動
二、張載的新儒學思想
三、關學的特點及其興衰
第五節 理學思想体系的形成----二程洛學
一、二程生平及學術活動
二、二程的理學思想体系
三、二程后學
第六節 理學創建期的對立學派----荊公新學与三蘇蜀學
一、揉法入儒的“新學”
二、兼容釋老的“蜀學”

第三章 南宋新儒學----理學的發展
第一節 理學南傳与南宋初期的新儒學思想
一、理學的南傳
二、胡安國及其《春秋傳》
三、朱震及其《漢上易傳》
四、張九成在南宋理學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節 南宋中期的新儒學思想
一、南宋中期的儒學特點
二、張shi的理學思想及其內在矛盾
三、呂祖謙的理學思想及其兼取各家的學派特點
四、楊万里及其《誠齋易傳》
第三節 朱熹的新儒學思想体系
一、生平、學術活動和著作
二、朱熹的新儒學思想体系与《四書集注》
三、學術方法与思維方法
四、朱熹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陸九淵的心學和朱陸之爭
一、生平与學術活動
二、朱陸之爭的過程
三、朱陸之爭的問題与意義及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和方法
第五節 浙東事功學派及其和朱熹的論辯
一、陳亮同朱熹的激烈論辯
二、葉适同朱熹的分歧

第四章 遼、金、西夏的儒學
第一節 遼朝統治者尊崇儒學
第二節 “崇儒”“重經”的金朝儒學
一、金朝統治者敦崇儒學,重視經典
二、立學校,建孔廟,行科舉
三、“儒之正理之主”
第三節 西夏“漸行中國之風”
一、創建“蕃學”,翻譯經典
二、設立“國學”,教授儒學
三、遵行儒學,以儒治國
四、儒士云集,文人薈萃
第四節 吐蕃漸行“中國法教”

第五章 元明時期新儒學----理學的繼續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元至明初程朱理學的一統局面
一、元、明統治者對儒學的提倡
二、不出程朱矩yue的元代理學
三、明初程朱理學的式微
第二節 風磨一世的王陽明心學
一、王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王陽明的身世及其學術思想
三、王學的廣泛傳播
第三節 理學批判思潮的漸起
一、羅欽順、王廷相、呂坤對理學的批判
二、泰州學派及其傳人的“异端思想”

第六章 宋明新儒學----傳統儒學的哲理化
第一節 儒學宇宙論基礎的最終确立及其學說体系的形成
一、早期儒學的“先天不足”及儒學發展史的根本問題
二、漢唐儒者逐步建立儒學宇宙論基礎的過程及其局限
三、宋明理學家最終确立儒學宇宙論基礎的過程和方法
第二節 對儒家倫理學說的丰富和發展
一、對人性學說的新發展
二、對修養的深入探討和完善
三、對知行關系的新論証
第三節 哲理思辨方法的精密化
一、宋明新儒學所的理論挑戰与現實問題----哲理思辨精密化的必然趨勢
二、哲理思辨精密化的主要表現
三、宋明新儒學哲理思辨方法精密化的意義
第四節 疑經与變古的經學特色
一、儒學与經學
二、宋明理學遍注群經和通經明義
三、以理解經的變古方法
四、從疑傳到疑經的怀疑精神
小結

第五編 儒學的漸趨衰頹

第一章 宋明理學的衰落与解体
第一節 理學的嚴重危机
一、陽明心學引發和開啟了理學的解体
二、理學自身的嚴重危机
三、實學思潮的勃興
第二節 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
一、實學思潮的基本特征与時代精神
二、方以智的“質測”、“通几”之學
三、黃宗羲“治天下,為民用”的“經世應務”精神
四、顧炎武“崇實致用”的實學精神
五、王夫之對傳統儒學的總結批判
六、陳确“事事求實理”的反理學思想
七、顏元、李塨注重躬行踐履,大力提倡“實學”
八、戴震“順民之情,遂民之欲”与程朱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根本對立

第二章 理學的余波与漢學的興衰
第一節 理學的余波
一、清初統治者“敦崇正學”
二、清初的理學特點
三、理學的衰落
第二節 漢學的興衰
一、漢學复興的背景
二、漢學的演變
三、清代漢學的歷史貢獻与重刻《十三經注疏》

第三章 儒學的漸趨衰落
第一節 今文經學再造与儒學的危机
一、庄存与、劉逢祿闡抉公羊奧旨
二、龔自珍無暇寫定群經
三、魏源斥責漢學宋學皆無用一途
第二節 西學的沖擊和儒學的困境
一、太平天國對儒學的嚴厲打擊
二、洋務派對儒學命運的憂慮
三、早期改良派救駕儒學的綱領
第三節 托古改制与儒學蛻變
一、康有為“推補”孔子的公羊三世說
二、譚嗣同“沖決网羅”的仁學
三、章炳麟貶斥孔子為“國愿”
小結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