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儒學概論》

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本書分「現代新儒學的思想特質」和「現代新儒學的邏輯發展」上下兩篇。作

者首先從宏觀上把握作為文化思潮、哲學思潮、學術思潮的新儒學的思想特徵

和運思表現;其次從微觀入手,依據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將新儒家劃分為

三代,並對其代表人物梁漱溟、張君勵、熊十力、馮友蘭、賀麟、錢穆、牟宗

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的思想作了深入具體的評述。

導論 中國文化的危機與重建.......................................(1)

上篇 現代新儒學的思想特質


第一章 作為文化思潮的新儒學.....................................(3)
第一節 民族危機本質上是文化危機.............................(3)
第二節 中西之爭不等於古今之爭...............................(8)
第三節 傳統的意義...........................................(15)
第四節 新儒家與「國粹派」及康有為之異同.....................(23)
第五節 科學、民主與儒學第三期發展...........................(25)

第二章 作為哲學思潮的新儒學.....................................(36)
第一節 對科學主義的反動.....................................(37)
一 儒學的命運與玄學的命運................................(38)
二 兩分的世界模式........................................(44)
三 道德的人本主義........................................(51)
第二節 道德的形而上學.......................................(58)
一 對形上意義的追求與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59)
二 儒學形而上學的重建....................................(64)
三 道德的形上學的基本特徵................................(71)
四 新理學的特質..........................................(75)
第三節 回省的直覺方法.......................................(80)
一 直覺、理智的區分與中西哲學的劃界......................(80)
二 新儒學所論直覺的意義..................................(85)
三 新儒學直覺思維的主要類型..............................(90)

第三章 作為學術思潮的新儒學.....................................(107)
第一節 力反乾嘉余緒.........................................(107)
第二節 活的歷史與死的歷史...................................(112)
第三節 同情、敬意的理解方式.................................(116)

下篇 現代新儒學的邏輯發展

第四章 新儒家第一代:梁漱溟、張君勵、熊十力.....................(123)
第一節 現代新儒學的發端.....................................(123)
一 梁啟超的登高一呼......................................(123)
(一)《歐游心影錄》及其影響............................(123)
(二)梁啟超是新儒學嗎?................................(126)
二 梁漱溟: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儒者........................(128)
(一)其人其書..........................................(128)
(二)佛乎?儒乎?......................................(133)
(三)現代儒者..........................................(136)
三 張君勵與科玄論戰......................................(143)
(一)「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143)
(二)作為「玄學鬼」的張君勵............................(146)
(三)科玄論戰的實質與意義..............................(149)
第二節 新儒學哲學的奠基者:熊十力...........................(152)
一 「獻身於追求真實存在的實感哲人」......................(152)
(一)「不是為專家之業」...............................(152)
(二)從新佛家到新儒家.................................(157)
二 中西印本體觀念的檢討..................................(167)
(一)「以體用不二立宗」................................(168)
(二)關於「體用不二」的論證及其意義....................(173)
(三)實體即功能:「翕辟成變」說........................(182)
三 心性本體的重建........................................(191)
(一)從宇宙論到心性論..................................(191)
(二)道德理性的高揚:本心即本體........................(196)
(三)梁漱溟、熊十力心性論之比較........................(206)
第三節 熊十力及第一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徵.......................(210)

第五章 新儒學第二代:馮友蘭、賀麟、錢穆..........................(219)
第一節 社會思潮的演變與新儒學的發展.........................(219)
一 新思潮形成的原因及特點................................(220)
二 賀麟對新儒學思潮的總結及其建立新儒學體系的構想........(224)
(一)對新儒學思潮的總結................................(225)
(二)建立新儒學體系的構想..............................(229)
三 錢穆的歷史研究........................................(236)
第二節 儒學邏輯化的嘗試:馮友蘭的新理學.....................(241)
一 新理學體系的形成及其理論構架..........................(242)
(一)從哲學史家到哲學家................................(242)
(二)自然、社會、人生
──「貞元六書」的邏輯結構及其基本精神............(246)
二 一個特殊的使命:
經過維也納學派的經驗主義重建儒家的形上學.............(256)
(一)「真正底形上學,必須是一片空靈」.................(256)
(二)「分析的玄學」...................................(263)
第三節 第二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徵及新理學的歷史功過..............(278)
一 第二代新儒學的基本特徵................................(278)
二 馮友蘭新理學的歷史功過................................(282)

第六章 新儒學第三代: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288)
第一節 港台新儒學派的形成...................................(288)
一 新亞書院與「文化宣言」................................(288)
二 唐君毅的哲學道路......................................(293)
三 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301)
第二節 謀求分析與體驗的統一:牟宗三的新心學.................(305)
一 「返本」與「開新」....................................(305)
(一)治學道路與思想軌跡...............................(305)
(二)「三統之說」及其意義.............................(308)
二 「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311)
(一)即內在即超越的性體...............................(313)
(二)即存在即活動的心體...............................(317)
(三)儒家內聖之學的意義:即道德即宗教.................(322)
第三節 第三代儒家的特徵與第四代新儒學的崛起.................(325)

附錄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評述...........................(336)

後記.............................................................(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