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校對
何秀煌著。《0與1之間》,文星書店,臺北,1964。

自序

我喜愛思考,我喜愛它甚於一切。
每天在不斷的思考裡得到理解、快樂、激情與平安;也在不斷的思考裡試圖撥開迷霧,窺視人類的命運與前途。
回想自己原是生長在一個知識不被重視,思想貧乏的環境裡。自由的思想與獨立的思考不但完全不被鼓勵,反而經常被有意地扼殺。從小獨斷與迷信佔據了我整個的心靈。我雖然喜歡遐想,愛好空幻,可是因為幼弱,沒有力量解開自己思想上的牢結。常常當經驗逼著我向自己的思想挑戰的時候,我卻無法放棄已經盤據在內心裡的現成結論。於是內心開始掙扎與痛苦。為了逃避這種痛苦與掙扎,往往不自覺地結繭自縛,建起空幻的世界,迷惑自己。可是空幻畢竟經不起經驗的考驗,因此在自己的烏托邦裡仍然會有不幸與痛苦層出不窮。這樣地反轉回覆,久而久之,在思想上深沉地打下了一個堅牢的死結。很幸運地,後來我不是用虛無主義的利刃一刀斬斷它,我愈長大,愈變成一個腳踏實地的經驗論者,漸近地,一絲一毫地苦心解開這個思想上的牢結。
記得那是剛剛進入臺灣大學的時候,我初次呼吸到學院裡的清新。乍然地,我從迷陣裡初見陽光,從沉悶裡跳躍起來。想起那些可愛的日子:在課堂,在圖書館,在椰樹下,在草坪上……我開始沉思,開始醒覺,開始重建自己。那些可愛的日子:沒有束縛,沒有形式上的規約,每一個人都可以盡情地哭,也可以任性地笑。我常常坐在校園的草坪上孤獨地想,直到第一隻螢火蟲飛來,也常常在黃昏裡躺靠著巨大的椰子樹幹,不知不覺地沉沉入睡。這是我的生命的第一次重大改變,我完全要求對自己的思想的自覺。
以純學術或純教育的眼光看來,臺大有許多教學與措施令我不能滿意。可是她傳統的自由學風與幽雅清麗的校園使我從煩悶與迷亂裡理出一條路來。而今,我繼續在走,我努力在走,走在這一條路上。
我有一個理想,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學家和富有創造力的學人。我有一份濃厚的公益興趣,希望在人類努力邁向理性化的成長的過程中,盡一份做為一個讀書人應盡的責任。儘管至今在學術上我只是一個嬰兒,毫無成就。可是在心理上,我每天鼓勵自己陶冶做為一個學人該有的純潔與真誠。每當我想起學術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如何被歪曲,被誤用和被摧殘的時候,我就更深深地傾心贊成提倡「學術獨立與學術自由」;也就更深深地瞭解、贊同和強調「自由的思想與獨立的思考」的價值。
我是念哲學的,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哲學的字堆裡迷誤。我看了許多讀哲學的人變成虛無,變得頭腦不清楚。他們常常用文字築起一個一個的思想迷陣,遊戲其間:由這一個通到另一個,迷惑自己和迷惑別人。在中國,只有極少數的人,讀了哲學而精進他的思考,培養他洞察世界的敏銳眼光。因此,我常常警告自己:讀哲學而不能成為思想家,則離腐朽不遠矣!
這本小書所收集的是我從一九五八年以來所寫的文章的一部份,性質不很一貫。有的是學術討論,有的是一個小問題的解析,也有的是專為中學生寫的淺近導釋。當我在四處收集這些文章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以前正在成長的自己,像是一幕一幕的枕邊小憶。而今,每當黃昏從研究室走出來看見許多晚我而來的同學幽閒地躺靠著椰子樹,我不禁發問:他們是否也正沉醉在自己成長的思考中?至今,在學術上我仍然是一個初生的嬰兒,可是懷想以往──以往又是什麼呢?
我很高興,而今每天都在不斷的思考裡得到理解、快樂、激情與平安;也在不斷的思考裡試圖撥開迷霧,窺視人類的命運與前途。
我喜愛思考,我喜愛它甚於一切。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