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
1.〈人為萬物之靈〉,《台大青年》(元旦特刊),台北,一月一日。
|
|
2.〈念〉,《海風月刊》,三月號,台北。
|
|
3.〈約會〉,《華僑青年》,第二卷第一期,台北,四月二十五日。
|
|
4.〈誤解〉,《華僑青年》,第二卷第一期,台北,四月二十五日。
|
|
5.〈風只能吹〉(上),《華僑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台北,十一月十日。
|
|
6.〈風只能吹〉(下),《華僑青年》,台北。(卷數、日期待查)
|
|
7.〈第一步——向建立一個可欲的生活方式去探討〉,《華僑青年》,第二卷第六期,台北,十一月十五日。
|
|
8.〈讓我們多想〉,《港澳青年》,台北,十一月。
|
|
9.〈少女的晚禱〉,《台大青年》(十四年校慶特刊),台北,十一月。
|
1960 |
1.〈杜鵑花又開了(上)〉,《北風》,第二期,台北,三月二十九日。
|
|
2.〈杜鵑花又開了(下)〉,《北風》,第三期,台北,五月二十日。
|
|
3.〈靜靜地在月光下〉,《台大青年》,台北,五月。
|
|
4.〈讓我們來開拓〉,《台大青年》(歡送四八學年度畢業同學特刊),台北,六月十七日。
|
|
5.〈寫在編後〉,《台大青年》(歡送四八學年度畢業同學特刊),台北,六月十七日。
|
|
6.〈談我的人生〉,《台大青年》(歡送四八學年度畢業同學特刊),台北,六月十七日。
|
|
7.〈台灣大學的學術活動〉,《大學生活》,第六卷第三期,香港,六月二十一日。
|
|
8.〈人類的自覺——一個迫切的須要,它是導致可欲生活之獲取的基石〉,《菲華季刊》,第五期,台北,七月。
|
|
9.〈娜莎〉(1)-(6),《徵信新聞副刊》,台北,十月。(日期待查)
|
|
10.〈輕痕〉(上),《徵信新聞副刊》,台北,十一月十九日。
|
|
11.〈輕痕〉(下),《徵信新聞副刊》,台北,十一月二十日。
|
1961 |
1.〈遠地的迴響〉,《台大青年》,元月號,台北,一月一日。
|
|
2.〈生命的亮光〉,《華僑青年》,四卷一期,台北,一月三十一日。
|
|
3.〈人生雜錄(日記)〉,《台大青年》,一九六一年第二號,台北,三月二十五日。
|
|
4.〈初戀〉,《大學論壇》,革新第二號,台北,五月。
|
1962 |
1.〈憂鬱人生〉,《徵信新聞副刊》,台北。(日期待查)
|
1963 |
1.〈0與1之間〉,《文星雜誌》,第六十四期(第十一卷第四期),台北,二月一日。
|
|
2.〈論倫理系統的多元性〉,《台大青年》,台北,二月十九日。
|
|
3.〈倫理學的型架論〉,《台大哲學年報》,第一期,台北,七月。
|
|
4.〈語言與現實世界〉,《文星雜誌》,第七十二期(第十二卷第六期),台北,十月一日。
|
|
5.〈構作「純倫理學」的前奏〉,《文星雜誌》,第七十四期(第十三卷第二期),台北,十二月一日。
|
|
6.〈我的生活感懷——給羅中同學〉,《羅中青年》,革新號第二期,台北,十二月一日。
|
1964 |
1.〈語言、意義、同義語〉,《文星雜誌》,第七十五期(第十三卷第三期),台北,一月一日。
|
|
2.〈談講理〉,《大學論壇》,第九期,台北,一月二十日。
|
|
3.〈我呼籲維護學術的純潔〉,《文星雜誌》,第七十六期(第十三卷第四期),台北,二月一日。
|
|
4.〈價值觀念的崩潰〉,《文星雜誌》,第七十八期(第十三卷第六期),台北,四月一日。
|
|
5.〈你撒過謊嗎?〉,《中國學生周報》,第六一一期,香港,四月三日。
|
|
6.〈讀書的方法〉,《中國學生周報》,第六一二期,香港,四月十日。
|
|
7.〈大學教育的目的〉,《大學論譠》,第十期,台北,四月二十二日。
|
|
8.〈一般符號的性質〉(「記號學引論」第一部份,序論),《文星雜誌》,第七十九期(第十四卷第一期),台北,五月一日。
|
|
9.〈倫理問題的認知考察〉,《中國一周》,第七百三十二期,台北,五月四日。
|
|
10.〈語文意義的相互主觀性〉(「記號學引論」第一部份,序論之二),《文星雜誌》,第八十期(第十四卷第二期),台北,六月一日。
|
|
11.〈記述的語言(上)〉,《中國學生周報》,第六百二十二期,香港,六月十九日。
|
|
12.〈記述的語言(中)〉,《中國學生周報》,第六百二十三期,香港,六月二十六日。
|
|
13.〈「目的/手段」的解析〉,《文星雜誌》,第八十一期(第十四卷第三期),台北,七月一日。
|
|
14.〈「0與1之間」自序〉,《文星雜誌》,第八十一期(第十四卷第三期),台北,七月一日。
|
|
15.〈記述的語言(下)〉,《中國學生周報》,第六百二十四期,香港,七月三日。
|
|
16.〈語言的功能和功能謬誤(上)〉(「記號學引論」第二部份,語用學),《文星雜誌》,第八十二期(第十四卷第四期),台北,八月一日。
|
|
17.〈語言的功能和功能謬誤(下)〉(「記號學引論」第二部份,語用學),《文星雜誌》,第八十三期(第十四卷第五期),台北,九月一日。
|
|
18.〈論「建設性」與「破壞性」〉,《文星雜誌》,第八十四期(第十四卷第六期),台北,十月一日。
|
|
19.〈四角形減去一個角剩下幾個角?〉,《文星雜誌》,第八十五期(第十五卷第一期),台北,十一月一日。
|
|
20.《0與1之間》,台北:文星書店。
|
1965 |
1.〈邏輯是甚麼?〉,《理則匯刊》,第十期,台北,一月一日。
|
|
2.〈我們應該打破容忍與沉默〉,《新希望》,第七期,台北,一月十日。
|
|
3.〈論容忍〉,《新希望》,第八期,台北,四月十日。
|
|
4.〈現代社會與現代人〉,《現代社會》,創刊號,台北,四月二十日。
|
|
5.〈「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自序〉,《文星雜誌》,第九十三期(第十六卷第三期),台北,七月一日。
|
|
6.〈從記號學的觀點看翻譯〉,《文史哲學報》,台北。(卷數、日期待查)
|
|
7.《記號學導論》,台北:文星書店。
|
|
8.《現代社會與現代人》,台北:文星書店。
|
1966 |
1.〈途中〉,《大學生活》,第十二卷第八期,香港,八月十五日。
|
|
2.〈留學〉,《大學生活》,第十二卷第九期,香港,九月十五日。
|
|
3.〈校園〉,《大學生活》,第十二卷第十期,香港,十月十五日。
|
|
4.〈「規範邏輯」簡介〉,《大學生活》,第十二卷第十一期,香港,十一月十五日。
|
|
5.〈鄉愁〉,《大學生活》,第十二卷第十一期,香港,十一月十五日。
|
1967 |
1.〈追悼黃金穗老師〉,《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十七期,香港,五月十五日。
|
|
2.〈美國的大學生〉,《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十八期,香港,六月十五日。
|
|
3.〈人生小語〉,《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十九期,香港,七月十五日。
|
|
4.〈逝者如斯〉,《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二十期,香港,八月十五日。
|
|
5.〈「海外華人知識份子問題研討會」筆談〉,《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二十一期,香港,九月十五日。
|
|
6.〈黑人的怒吼〉,《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二十二期,香港,十月十五日。
|
|
7.〈越南戰爭〉,《大學生活》,第十三卷第二十三期,香港,十一月十五日。
|
|
8.〈訴諸自然的謬誤〉,《東方雜誌》,第六期,台北,十二月一日。
|
|
9.(中譯)William P. Alst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語言的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
|
10.(中譯)Carl G. Hempel,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科學的哲學》),三民書局,台北。
|
|
11.(中譯)Roderick M. Chisholm, Theory of Knowledge (《知識論 》),台北:三民書局。
|
1968 |
1.〈貓性是制約的產物〉,《大學雜誌》,第二期,台北,二月一日。
|
|
2. 〈直覺與邏輯〉,《大學生活》,第十四卷第三十期,香港,六月十五日。
|
|
3.〈「婉君」這個「表妹」〉,《大學雜誌》,第七期,台北,七月五日。
|
|
4.(中譯)Wesley C. Salmon, Logic (《邏輯》),台北:三民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