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綜基102」的再思*

(原以英文寫成)

何秀煌

一、前言:

在〈對於推行1977-78年度「綜基101」及「綜基」102」學生為本教學的一些思考〉一文中,我們指出:如果大學最近對通識教育及其學生為本教學的立場不變,則它將成為各書院的首要任務。通識教育是書院最能勝任的教育領域。以崇基的情況來說,現階段並不適合對現行課程作出太大的改動;那麼,以綜合基本課程作為新課程的基礎可說是最恰當的做法。至於成功與否,還要看我們如何將它加以推行。

二、過往之綜合基本課程:

我們不敢輕率評價過往之綜基課程。無容置疑,它有其出色的成就。但是,恕我直言:過往之綜基課程也有其不足之處:我們未曾將它與其他課程等量齊觀。很多老師和學生僅在課程註冊的時候才會對綜合基本課程稍加留意,過後便視而不見。只有少數的書院教員曾深思細想如何教授以及改進這個課程。無怪乎設計得這樣出色的課程並未能如想像中那般成功。

三、綜合基本課程的將來:

從上面推論,未來的綜合基本課程成功的關鍵——而非只是促進成功的助力——在於書院教員是否齊心協力,全力以赴。基於這個理由,在綜基102原來的構思中,我們要求動員大量教員參與教學工作。

四、完善的學生為本教學:

綜基102的教學工作當然可以一如既往,由一位講師和二至三位助教擔任。但是,以我們對於「學生為本」教學的瞭解(就當我們並不瞭解「學生為本」的意義,我們起碼知道它並非指正規導修),那樣的做法並不是一個完全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因此,我們可以發問:我們是否準備把學生為本教學模式引入綜基102?或者,我們打算令學生為本教學淪為附加於正規導修的裝飾品?
如果我們志在一個完善的學生為本教學(就算我們只能在推行過程中才能把它加以界定),我們必須任用書院講師(任職助理講師以上的教員)擔任教職。助教並不一定完全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可是他們並不合適。我們考慮的條件不單是能力、訓練或者經驗。因為綜合基本課程代表了崇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需要由抱持同樣信念的正規甚或常設書院教員擔任教學工作。

五、人力資源分配問題:

在開頭提及的文字中,我們建議邀請四十二位教員負責綜基102之學生為本教學。他們加起來的總教學時間為三百七十八個小時。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可能不必堅持教員的數目為四十二位。但是,我們卻堅信綜基102之學生為本教學不應該由少數學系所壟斷,更不應該由一個學系——比如哲學系——所壟斷。
(有些人認為在綜基102之學生為本教學課程大綱樣本中,所建議的題材在內容上或者在用詞上過於「哲學性」。這正反映了綜基102恐怕已受某個哲學家所左右的危險!)

六、綜基102之學生為本教學的內容:

由此我們建議保留原建議中的學生為本教學課程結構。其中的「建議題材」僅用以幫助界定每個學生為本教學小組的教學範圍、方向和功能。(建議題材引起了很多誤解。事實上我們並未規定各班組必須討論所有列出的建議題材,我們更沒有把它們視為實際的討論題目。)
因此,讓我們把討論題材的內容交由一年級綜基課程之次委員會的工作小組決定。因為每個學生為本教學小組的教員皆屬於該工作小組。



*附註:有關「綜基102」的定義及內涵,參見「對於推行1977-78年度『綜基101』及『綜基102』之學生為本教學的一些思考」。


(英文本寫於1977年6月15日)
伍美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