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弁言

劉熙賢

編者弁言

我常常在乘車時讀散文。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幾篇可人的小文章,總比那
些擾人的微型遊戲機,或者文字不佳,內容重複的刊物更令人愉快吧。

這門課不外要同學多讀、多想、多寫,或不如說,藉「寫作」來「思考」。 對於這些,我幫不了多少忙。我翻閱同學的習作,大都態度認真,更時有 警句。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描述過於平板。不是要大家矯情,只有天才或 者虛情假意的人才會寫出辭藻華麗的日記。但既然想鍛練自己的文筆,下 筆就不可隨便了。嘗試用另一種說法,或者插入對話、打個譬喻,都可以 使文章讀起來更有生氣。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多看看名家的作品,總會有
點得益。

我真想把讀過的好文章都一古腦兒放在網頁上。不過這終究是妄想而已。 一來輸入需時,二來又侵犯版權;更重要的是,讀屏幕上的文章,只好比 吃代用品--而且不是代糖,只算得是味精--有點不是味兒。譬如看畫, 在互聯網上「瀏覽」,跟到藝術館欣賞是兩碼子事。也許我們都習慣了走 馬看花,而網頁確也不宜駐足細賞,眼睛受不了。報章上的專欄,礙於篇 幅和讀者閱讀習慣,大部分都是雜文。也就是要求「辭達」而已,少有結 構文字俱佳,言之有物的。或者可以說,雜文的主要功用就是傳達訊息, 我們看完了就不要再看(有誰要看一星期前的報紙?);散文沒有什麼要 急於告訴你,只跟你侃侃而談。這當然不等如說,一般來說散文比雜文有
價值。話扯遠了,以下幾種散文作品,可以做叩門磚:

1.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兩冊,洪範書店,一九九三。 2.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一九八七。 3.思果,《香港之秋》,台北,大地出版社,一九八零。 4.陶傑,《黃金冒險號》,香港,皇冠出版社,一九九六。 5.楊絳,《雜憶與雜寫》,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五。 6.梁實秋,《雅舍小品》,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四九。 7.林文月,《交談》,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八。 8.陳之藩,《陳之藩散文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一九九五。 9.培根著,水天同譯,《培根論說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 10.梭羅著,康樂意譯,《湖濱散記》,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七。

讀這些集子,要自己買還是到圖書館借?先說個故事。有天我在書店看書, 隔鄰驀地出現一雙男女,那女子瞟了書架一眼,拿起西西的《哀悼乳房》, 邊翻邊說:「咦,呢本好睇喎,好似話講癌症架嘛」--翻看書價後,續道: 「嘩咁貴,折左未呀?」--那個男的也不知道。我正想插嘴,想了一下, 還是自顧自看書。他們考慮了一會,就放下書本走了。到現在我還在想,那
時我該說什麼,是「重未折呀阿姐」,還是「呢本小說好睇,買啦」?

這類書不比那些實用書籍,難免有人認為昂貴。總之,買書好還是借書好, 很難一概而論。要不看的話,買一大堆回來以後就心安理得整天價看電視; 要看的話,就算被人借了也會趕快在電腦上預約。不過,像散文這種書,假 使不是正襟危坐地讀而是隨身攜帶的話,還是自己買一本好。只是買之前最
好想一想,要什麼時候讀?先讀哪幾篇?不然就不知擱到何年何月了。

最後要補充兩點。一則以上的書目只是滄海一粟。五四以來的散文大家,如 周作人、沈從文、俞平伯等,我讀得不多,不敢選。二則選入兩本譯著,希 望同學也看看外國名家的散文。另外,蒙田(Michel Montaigne)和蘭姆
(Charles Lamb)的散文集,都值得一看再看。

寫了這麼一大堆,自己回頭看看有拋書袋之嫌,只好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