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自己迎接新時代
────九七前夕寫贈香港中文大學同學

何秀煌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每一個時代都是個演變中的時代,我們全都生活在不斷演化的過程當中。人類個體的品質、社會建制的作用、甚至人類的理性和感情的面貌,全都在這樣的演化之間,不斷地去古迎今,推陳出新。只不過有時這類的演化進展緩慢,另外有時卻步調急促。對於我們個人來說,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變化神速、朝長夕消的時代。從比較大的方面看,人類文化走在世紀之末,正要向新的世紀開展進發。另外,從比較小的地域來看,香港正在跨越一九九七年的政權轉移,我們將面臨新的政治認同和新的價值取向。那麼,面對這樣的巨大變化,前景無限的大學生──特別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同學──應該怎樣把握這個時代的契機,在變局中成長,在變局中充實,在變局中奉獻?

本來1999年與2000年的劃分只是紀年上的事,因此二十一世紀的希望並不是因為它的名字迷人之故。二十一紀之所以重要,主要在於人類在二十世紀的種種作為所開展出的許多文化困境和文明難題,有待人類在新的世紀裡努力試圖加以克服和解決。不說別的,在二十世紀裡,我們見證了科學理論的動盪、數學基礎的「詭局」、古典理性和古典感情的式微、道德情操的無能為力、人性的「異化」,以及地球的污染等等。面對這樣的困境和難題,有智、有識、有情、有德之士,總是不斷努力喚醒大眾,推廣自覺,冀圖群策群力,發揮扭轉局面的作用。比如,就以我們的生態環境在本世紀所遭受的大量、深層而急遽的污染來說,經過環保人士的大力提倡,今日我們的社會已逐漸萌生環保意識。這樣的努力繼續推展下去,也許到了下一世紀的中葉,當環保技術與環保工程充分發展之後,人類可望有一個比現在清純潔淨、有益健康、改善觀瞻的地球。

同樣的,1997本身也並不是一個奇異的數字。九七之變並非到時憑空飛來。倘若過去沒有西方殖民主義的強橫,也許就沒有今日香港的政權轉移;倘若過去沒有清廷的腐敗積弱,也許就沒有今日的香港回歸問題。可是百年來香港沒有在或大或小的演變中成長壯大嗎?另一方面,二十世紀的中國不總是朝著現代化的目標在努力邁進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香港的大學生正成長在一個大時代中。二十一世紀的文明曙光漸露,九七年之後,連最後一襲古老陳舊的殖民主義的雲絲,都要在歷史的演化中消散。爾後,這裡的大學生將不僅注目於小小的香港,他們更可以胸懷廣闊的祖國,放眼於那無邊無際的大好山河。香港百年來開創出來的地方文化,正可以適時貢獻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現代化的建設之中。所以,努力在品德上、在學業上、在技能上充實自己,精益求精,造就成有智、有識、有情、有德之士,充當改造社會的棟樑,養成建設國家的英才。

香港中文大學本來就不是一間殖民地大學。從當初各成員書院的草創開始,它就注定變成一所肩負重大的歷史文化使命的學府。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中文大學見證香港文化的演化,它參與香港文化的演化,它奉獻給香港文化的演化。所以,從建校開始,中文大學一直標榜「雙語教學」,努力提倡「中西文化交流」,從無間斷地推行「通才教育」。中文大學經歷數十年的演變,如今正為青年學子提供一個面對新世紀的健全平衡的教育生態。我們的同學誠宜反躬自省:自己的雙語語文能力是否精進?自己的中國文化根基是否妥善?中西文化的修養是否平衡?自己的眼光見識是否通達?自己的品德情操是否純潔高尚?大學是孕育經國濟世、服務社會人才的好地方。面對九七,展望新世紀,香港中文大學的同學最宜把握先機,充實自己,開創無以限量的前途。


(1996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