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日 童真 回家途中,看見一群天真無邪的小童在互相追逐,突然間,一位女童被石塊伴倒,立時放聲大哭。她的媽媽立即過來呵護她,爸爸則拿著雪糕趕過來。在雙親的愛護下,女童不再哭了,轉而臉帶純真的微笑,再度混入追逐圈中。 讀哲學的,經常會接觸到有關真、善、美的問題,就以真為例,便有邏輯上的真與實際上的真等多種可能性。哲學家為了尋求絕對的真而努力。與此同時,小童們的真卻完全沒有造作,他們是發自內心的,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會完整無缺地呈現於別人面前,沒有一分隱藏。當人成長後,童真不但沒有變得更「真」,反而漸漸被私慾所代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偽裝,人人皆帶著面具做人,遂使人不能互相信任,甚至令人變得空虛,孤寂。 童真的確是很可貴的,孩童沒有秘密,沒有騙人的想法。他們只會將人性中至真至誠的一面表露出來。今日,當我們致力探求真的時候,是否應問問自己保留了多少童真呢? |
一月十日 童真 回家途中,看見一群天真無邪的小童在互相追逐。突然間,一個女童被石塊絆倒,立刻放聲大哭。她的媽媽急忙走過去呵護她,爸爸則拿著雪糕趕過去。在雙親的安慰下,女童不再哭了,轉而臉帶純真的微笑,再度混入追逐圈中。 讀哲學的,經常接觸到有關真、善、美的問題。就以真為例,便有邏輯上的真與實際上的真等多種可能性。哲學家為了尋求絕對的真而努力。小童的真卻完全沒有造作,他們的喜怒哀樂全皆發自內心,總會完整無缺地呈現於別人面前,沒有一分隱藏。當人成長後,童真不但沒有變得更「真」,反而漸漸被私慾所代替〔註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偽裝,人人皆帶著面具做人,遂使人不能互相信任,甚至令人變得空虛和孤獨。 童真的確是很可貴的。孩童沒有秘密,沒有騙人的想法。他們只會將人性中至真至誠的一面表露出來。今日,當我們致力探求真的時候,是否應問問自己保留了多少童真呢? |
註一:童真與私慾是怎樣的一種替代關係?人又是否只為私慾而偽裝? 評語:注意不同意義的「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