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鬲 (主部件) 共 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鬲 | 《說文》:「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漢令》:鬲,从瓦,厤聲。」段玉裁注:「《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 甲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炊器,《合集》1975:「其尊鬲」,意謂放置鬲。仲生父鬲:「中(仲)生父乍(作)井孟姬寶鬲」,意謂仲生父為井孟姬鑄造了珍貴的鬲。又表示奴隸,令簋:「臣十家,鬲百人」,意謂十個家庭的臣子,一百個奴隸。又通假為「歷」,梁十九年鼎:「鬲(歷)年」,指過去多年,以往各年。 戰國竹簡用作專名,《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3:「昔舜靜(耕)於鬲丘」。《郭店簡.窮達以時》簡2:「舜耕於鬲山」。「鬲山」、「鬲丘」是古山名,古書作「歷山」,相傳舜在這裏耕作。又通假為「歷」,表示經歷、歷驗,《清華簡一.保訓》簡1:「王念日之多鬲(歷)」,全句大意是文王顧慮年事已高。 | |||||||||||||||||||||||||||||||
徹 |
| 甲骨文或從「丑」、「廾」,「丑」象手形,「廾」象兩手之形。金文下加從「火」,或不從「又」而從「攴」,與《說文》古文形近。小篆從「彳」從「育」從「攴」,「彳」象街道,楊樹達認為「育」假借為「肉」,會以手持肉上路之意,姑備一說。 甲骨文用為地名、人名。金文表示治理,史牆盤:「用肇徹周邦。」即是治理周邦。《詩.大雅.江漢》:「徹我疆土」,鄭玄箋:「治我疆界於天下」。又用作人名。 《說文》:「徹,通也。从彳从攴从育。𢖉,古文徹。」 | ||||||||||||||||||||||||||||||
鬳 | 「鬳」字以「虍」標聲後,所從之甗形多類化為「鼎」。後來「鬳」字加從「瓦」而為「甗」,以表器皿之意。 甲骨文讀為「獻」,表示進獻,《合集》26954:「獻羌」,表示進獻羌人。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炊器,𢐗伯甗:「𢐗白(伯)自為用鬳(甗)」,意謂𢐗伯自己製造日用的甗。參見「獻」。 戰國竹簡讀作「獻」,表示進獻,《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12正1:「鬳(獻)馬」。 《說文》:「鬳,鬲屬。从鬲,虍聲。」 | |||||||||||||||||||||||||||||||
鑄 |
| 金文從「𦥑」從「鬲」從「火」從「皿」。有的字形又增意符「金」或聲符「𠃬」。「鑄」又有異體作「𨥇」,從「金」,「肘」聲。又有以「潮」的初文為聲,蔣玉斌認為很有可能是「鑄」的「火」旁逐漸類化以具表聲作用。 戰國楚系文字從「𦥑」從「火」從「皿」。秦系文字從「金」從「火」,「𠃬」聲。小篆從「金」,「壽」聲。本義是鑄造。《說文》:「鑄,銷金也。从金,壽聲。」 甲骨文用本義,如《英藏》2567:「王其鑄黃呂奠𧖸。」「呂」是金屬餅塊。金文亦用本義,如作冊大鼎:「公朿鑄武王、成王異(祀)鼎。」又讀為「討」,表示征討,如秦公鐘:「鑄(討)百蠻」,意謂征討數百個蠻邦。(蔣玉斌) 「鑄」也用為國名,如鑄子叔黑𦣞鬲:「鑄子弔(叔)黑𦣞肈(肇)乍(作)寶鬲。」鑄國亦見傳世文獻,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臧宣叔娶于鑄,生賈及為而死。」杜預注:「鑄國,濟北蛇丘縣所治。」楊伯峻注:「鑄在今山東肥城縣南大汶河北岸。」 傳世文獻「鑄」也表示鑄造,如《國語.周語》:「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管子.小匡》:「美金以鑄戈、劍、矛、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鑄」引申表示造就、培養,如《法言.學行》:「孔子鑄顏淵矣。」又指錘煉文辭,如《文心雕龍.辯騷》:「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辭。」 | ||||||||||||||||||||||||||||||
瓚 | 「圭瓚」即以玉圭為柄的瓚,以半圭為柄的是「璋瓚」。師詢簋:「易(賜)女(汝)秬鬯一卣,圭瓚。」表示賜給你一瓶鬯酒和圭瓚。《詩.江漢》:「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尚書.文侯之命》:「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 《說文》:「瓚,三玉二石也。从玉贊聲。《禮》:『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