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呂 (包括子部件) 共 57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勻 | 金文讀作「鈞」,是重量單位,多友鼎:「鐈鋚百勻(鈞)」。又用作人名和地名用字。 《說文》:「勻,少也。从勹、二。」 | ||||||||||||||||
呂 | 甲金文「呂」用為本義的例子。如《合集》29687:「其鑄黃呂□。」《英藏》2567:「王其鑄黃呂奠𧖸。」效父簋:「休王易(賜)效父呂三。」 「呂」又用為人名、地名或方國名。如《合集》2002反:「隹(唯)呂又(祐)。」《合集》6778正:「……方圍于呂。」呂王鬲:「呂王乍(作)[阝尊](尊)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說文》:「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凡呂之屬皆从呂。膂,篆文呂从肉从旅。」脊骨之義原無本字,假借「呂」表示,後來又另造「膂」字表示。(參《字源》)「呂」表示脊骨的例如《急就篇》「尻髖脊膂腰背呂」,顏師古注:「呂,脊骨也。」 「呂」也是中國古代樂律之名,又是陰律的總稱。《漢書.律曆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 「呂」還是古國名,後為楚國所滅。《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又可作姓氏,如戰國時期秦相呂不韋、三國時期將領呂布。 | ||||||||||||||||
冶 | 「口」旁應為飾筆,「刀」旁或訛作人形。秦漢文字「口」上之「刀」旁訛變為「厶」形,故聲化為從「台」。 金文表示冶鑄工匠,金屬器物的鑄造者,四年昌國鼎:「冶更所為」。又用作人名,蘇冶妊盤:「蘇冶妊乍虢妃魚母般(盤)」。 《說文》:「銷也。从仌台聲。」段玉裁注:「銷者,鑠金也。仌之融如鑠金然,故鑪鑄亦曰冶。」 | ||||||||||||||||
均 | 傳世文獻中「均」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鄭玄箋:「王不均大夫之使。」《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均」也表示遍及、普遍。如蔡侯鐘:「均子大夫,建我邦國」,「均子」猶言「諸子」。(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墨子.尚同下》:「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均」表示調和、協調之意。如蔡侯鐘:「定均庶邦,休有成慶。」表示安定調和諸侯眾國。(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詩.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毛傳:「均,調也。」 「均」表示衡量。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後漢書.文苑列傳》:「又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 「均」作副詞表示皆、都。如《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宋史.職官志十》:「大抵祠館之設,均為佚老優賢,而有內外之別。」 「均」是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工具。如《國語.周語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韋昭注:「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絃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 古無「韻」字,皆作「均」,至魏晉間始用「韻」字。如《文選.成公子安〈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也。」 | ||||||||||||||||
金 | 「金」字的金文象斧頭加上代表金屬餅塊之粗點,用以指製造或構成斧頭之金屬,與「冶」字從「刀」或「斤」之意同。引申之,泛指一般金屬;至於所從之「今」省,則標示其字讀作「今」。 西周、春秋銘文中的「金」專指銅,豐乍父辛尊:「大矩易(賜)豐金、貝」,意謂大矩賞賜給豐銅、貝。同卣、保員簋:「金車」,指以青銅為裝飾的車。《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孔穎達疏:「鄭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引申指銅的顏色,師𠭰簋:「金黃(衡)」,表示銅色的用以繫玉飾之帶。《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鄭玄箋:「金舄,黃朱色也。」 大概在戰國以後,「金」泛指一切金屬,或專指貴重的金屬,仰天湖楚簡簡26:「白金」,表示白色的金屬,指銀。《郭店簡.語叢四》簡24:「金玉浧(盈)室」,指屋中裝滿金、玉(徐在國認為這裏的「金」是黃金)。《清華簡一.尹誥》簡4:「金玉田邑」。 《說文》:「𨤾(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𠊍,古文金。」前段基本上交代了金的性質,但後文「從土」一說,從金文構形上看,並不準確。後來金文把最初所從之二粗點,或訛為橫畫或斜畫,又或增繁至三或四畫,並將之置於「全」形隙間。後期金文中亦見剔除代表金屬餅塊的點或畫,當為省文。篆文中見上作「今」形的,為金文中所未見。 | ||||||||||||||||
釗 | 金文用作人名,見於西周弔釗父甗及春秋庚壺。 古書「釗」又表示「勸勉」,《爾雅.釋詁上》:「釗,勉也」。明代宋濂〈補雩壇祝舞歌辭〉:「俯下士,無不釗」。 | ||||||||||||||||
梠 | 金文「梠」假借為「呂」,表示國名。中子化盤:「用正(征)梠(呂)」,這件青銅器記載楚國伐呂的事,在楚文王至楚成王之間(參李零)。 | ||||||||||||||||
釪 | 金文從「金」從「于」,「于」是聲符,金文表示大鼎,宋君夫人鼎:「宋君夫人之𩞑釪貞(鼎)。」「釪鼎」即大鼎。 「釪」又隸定作「釫」。根據《說文》,「釪」是「㭉」的或體,是耕田起土的農具。《說文》:「釪,兩刃臿也。从木;𦫳,象形。宋魏曰㭉也。釫,或从金从于。」參見「釫」。 | ||||||||||||||||
釱 | 金文用義不明,見於郾王喜劍。 古書「釱」字義為刑具,即錔腳鉗,後世用鐐。如《史記.平準書》:「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 楚簡帛與「軑」字相通,義為車轄,如《包山楚簡》272:「赤金之釱」,「釱」讀作「軑」。《方言》卷九:「輨、軑、鍊𨬍也。關之東西曰輨,南楚曰軑,趙巍之間曰鍊𨬍。」 古書亦有「釱」、「軑」相通之例,如《漢書.楊雄傳上》:「陳眾車於東阬兮,肆玉釱而下馳」,顏師古注引晉濁曰:「釱,車轄也」,全句意謂在東阬陳列眾車,並驅車向下奔馳。 | ||||||||||||||||
欽 | 金文從「欠」,「金」聲。金文表示敬慎,魚顛匕:「欽𢦏(哉)﹗出游水虫。」《爾雅.釋詁》:「欽,敬也。」《尚書.大禹謨》:「欽哉﹗慎乃有位。」「欽」初義為對人對某事、某物、某人的一種贊嘆聲,以後又由這種贊嘆聲轉而有肅然起敬的含義(戴家祥)。 《說文》:「欽,欠皃。从欠金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