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首 (包括子部件) 共 26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沬 | 小篆改為從「水」,「未」聲的形聲字。《說文》:「沬,洒面也。从水未聲。湏,古文沬从頁。」段玉裁注:「頮,古沬字。」又云:「從兩手匊水而洒其面,會意也。」 一說金文象傾盆浴洒之形(郭沫若)。甲骨文用作人名,又疑為洒面之意。金文表示洗面,囂白盤:「囂白(伯)媵嬴尹母沬盤。」「沬盤」即洗臉用的盤。又表示終,頌鼎:「萬年沬壽」,金文「沬壽」即終壽、滿壽之意(夏淥),典籍又作「眉壽」、「麋壽」、「牟壽」。《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
首 | 「首」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24956:「王疾首。」指王頭部有疾的意思。傳世文獻屢見「疾首」一詞,如《孟子》:「舉疾首蹙頞而相告」,趙歧注:「疾首,頭痛也。」另「首」字又可用作地名。 金文「首」字用作本義。如虢季子白盤:「折首五百」,指斬掉五百顆頭顱。另又可通假為「手」,如遹簋:「遹拜首(手)䭫首」,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 「首」為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首」又代指處於中心的人物或事物,如首長、首領、首都。此外,「首」處於人體最上部,因此也有第一、開始等意思,如首位、首先等。《廣雅》:「首,始也。」 參見「頁」。 | |||||||||||||||||||||
頁 | 「頁」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15684:「豕頁」,意思即豬的頭部。另如《合集》22215:「五子叩頁」,即指五個男孩叩頭的意思。 「頁」字金文見於卯𣪕蓋:「卯拜手頁手。」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稽首」寫成「頁手」僅此一見,可能是省文,季旭昇則以為「頁」或是錯字。《說文》:「頁,頭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凡頁之屬皆从頁。」 「頁」與「首」本為一字,音「首」,其後「頁」字最遲在東漢變讀為「胡結切」。至於「頁」作為紙張的量詞,則是俗字,本作「葉」。參見「葉」。 | |||||||||||||||||||||
夏 |
| 「夏」字於甲骨卜辭中用作貞人名。金文字形多變。首先,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上從日下從頁,用作人名。西周晚期從日從頁從女,「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女乃「止」的訛變,金文人形下部常有添加「止」,象腳趾之形。而「日」形又有省去中間一點,呈一圓形,隸定後訛作「口」。春秋早期秦公簋、秦公鐘「夏」字省去日形,加左右「爪」形,隸作「𦥑」,象兩手。春秋晚期「頁」下的「止」形移至「日」形或「口」之下,以使字形左右平衡,從足從頁,與戰國璽印及《汗簡》古文相同。《說文》古文作「𠍺」,與戰國燕系璽印文字字形近,足字上部從人從一從目,應是「頁」的訛變。參見「頁」。 「夏」是朝代名,夏代文明影響中國深遠,於是相沿為中國人的代稱。《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小篆「夏」省去日形,從頁從夊從𦥑,夊是「止」之訛變,與金文中秦國文字字形相同。學者或據秦公簋字形以為象舞者手容及足容,與「雩」同字(戴君仁);此乃據「夏」的省形立說,不盡可信。(參湯餘惠) 金文用為人名,又表示華夏,指中原國家、中原之人。秦公簋:「虩事蠻夏」。《書.堯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又表示中原地區之音樂,典藉作「雅」,甚六鐘:「台(以)夏台(以)南,仲鳴媞好。」鐘銘「夏」指中原之樂,「南」則指南國之樂。《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夏」即是「雅」,在此指周樂。又是古水名,噩君啟舟節:「逾夏」,指經過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注:「江、夏,水名也。」據說冬天枯涸夏天流動,所以名為夏水。此外還用作朝代名、楚曆月名、地名等。 一說「夏」最初為中原古部落名,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故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民族稱為「諸夏」,以別於四方「蠻」、「夷」、「戎」、「狄」。徐灝:「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參漢語大字典) 又「夏」字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借作「憂」,表示憂慮。《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不利於國,且我夏(憂)之。」參見「憂」。 | ||||||||||||||||||||
須 | 因「須」借為必須的須,故造「鬚」字表示「須」的本義。《說文》:「須,面毛也。从頁从彡。凡須之屬皆从須。」段玉裁改為「頤下毛也」。後來人面(◎)訛變為「口」,故從「兄」從「彡」。 早期金文從「大」,人面的兩邊都畫有鬍子,西周以後從「頁」從「彡」,「頁」象側立人形而突顯頭部,全字象人的面上長着鬍鬚。從「大」、「頁」表示人形之意同。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除用作姓氏、人名、族徽外,多用為「盨」,是古代盛載食物的器皿。白㲽其盨:「白(伯)㲽(梁)其乍(作)旅須(盨)」。 | |||||||||||||||||||||
道 | 《說文》:「𨕥(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𡬹,古文道从首、寸。」「一達謂之道」,指一條通達而沒有歧路的道路。 金文或從「辵」,「辵」由「彳」、「止」組成,「彳」象道路之形,與「行」之意同。「止」或訛變為「又」形,古文字的「又」往往演變為「寸」,後世的「導」字可能是從這種形體訛變而來的。 近年出土的《郭店簡.老子甲》中,「道」字寫成[彳人亍],「人在道途中」之義益顯。無論具體意義的「道路」或抽象意義的「大道」,都和人的參與有關。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兩家都喜言「天道」,但都分別強調 「道不遠人」(《禮記.中庸》)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金文表示道路,散盤:「封于原道,封于周道。」「封」表示堆土植樹,設立分界,原、周是地名,意謂在原地的道路畫界,在周地的道路畫界。《詩.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朱熹認為「周道」即大路,意謂大路像磨刀石一樣平,像箭矢一樣直(馬持盈)。又表示正道、道德,中山王鼎:「亡(無)不順道」。又指國家循守正道,施行禮義,使天下大治,謂之「有道」,相反即是「無道」。[妾子]𧊒壺:「逢郾(燕)亡(無)道」,意謂適逢燕國無道。又通假為「導」,表示指導、引領,中山王鼎:「以誘道(導)寡人」。 戰國竹簡表示道德,《郭店簡.老子甲》簡6:「以道差(佐)人宔(主)者」,意謂遵循道德輔佐君主。《清華簡一.程寤》簡8-9:「可(何)保非道,可(何)愛非身」,《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6:「昏(聞)道反𠮯(己)」。又表示天道,《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7:「川(順)天之道」。又表示引導,《郭店簡.尊德義》簡22:「民可道(導)也,而不可強也。」意謂人民可以引導,不可以強迫。又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66:「會諸侯于斷道」。 | |||||||||||||||||||||
頊 |
| 林義光認為「頊」會一人謹慎地捧玉,虔敬之心見於顏面之形,本義是謹敬之貌。姑備一說。 金文或加從「止」(頊豳盨),周名輝認為金文頊豳盨的字形是從「玉」從「夒」。 金文表示取信,大克鼎:「頊于上下」。《風俗通.皇霸》引《尚書大傳》云:「頊者,信也。」上下取信,表示君臣相得(參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又用作人名。頊豳盨:「頊豳乍(作)旅盨。」 | ||||||||||||||||||||
頌 | 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此容儀字,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通作頌,後人因爾亂之,定此以為歌頌字。」《周禮.卿大夫》:「四曰和容」,鄭玄注:「與頌同。」後來以「容」表示容貌,而以「頌」表示頌揚。 金文表示頌揚,蔡侯盤:「威義(儀)遊遊,霝(靈)頌託商。」「靈頌託商」表示依託《商頌》那樣的頌揚得體,以善頌吳王(于省吾)。又用作人名。頌鼎:「王乎(呼)史虢生(甥)冊令(命)頌。」又用作土地單位,典籍作「通」。𤼈鐘:「武王則令周公舍(捨)㝢(宇),以五十頌處。」「頌」等於十個方里。《司馬法》:「井十為通。」「頌」與「誦」同音通用,「誦」與「通」均從「甬」聲(唐蘭),故可相通。 楚簡用作本義,《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簡21:「好其頌」,即「好其容」,喜歡其容貌之意。 | |||||||||||||||||||||
寡 |
| 金文表示女子喪夫,毛公鼎:「迺敄(侮)鰥寡」,《孟子.梁惠王上》:「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又表示少,杕氏壺:「多寡不訏」,郭沫若:「似言壺之容量有一定,無多寡之縣差,或者于當時之量,恰受一斗也。」又用作自稱,春秋以後王侯或自稱「寡人」,中山王鼎:「敬順天德,以左右寡人。」又用作人名。 《說文》:「寡,少也。从宀从頒。頒,分賦也,故爲少。」段玉裁注:「引伸之凡倮然、單獨皆曰寡。」 | ||||||||||||||||||||
碩 | 金文從「頁」,「石」聲,用作人名。善夫山鼎:「用乍(作)朕皇考弔碩父尊鼎。」 《說文》:「碩,頭大也。从頁石聲。」段玉裁注:「引伸爲凡大之偁。《釋詁》、《毛傳》皆曰:『碩,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