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庚 (主部件) 共 4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4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構形不明。郭沫若認為象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可備一說。假借為天干之名。
構形不明。郭沫若認為象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可備一說。假借為天干之名。甲金文多用作天干第七位,用以紀日。如《合集》1705:「庚戌卜,鼎(貞):㞢于且(祖)辛。」逆鐘:「隹(唯)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弔(叔)氏才(在)大廟。」
」也用作商代先王的廟號。如《合集》1661正:「鼎(貞):㞢于父庚。」又用作人名。如庚季鼎:「庚季拜𩒨首,對揚王休,用乍(作)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用。 」
簡帛材料的「」亦用為天干名。如《清華壹.皇門》簡1「隹(惟)正【月】庚午」、《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66「木良曰,庚寅、辛卯、壬辰,利為木事」。又用為人名,如《清華壹.楚居》簡1:「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
傳世文獻中「」還表示道路。如《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姦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杜預注:「夷庚,吳晉往來之要道。」《文選.陸士衡〈辯亡論上〉》:「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呂延濟注:「庚,道也。」
」表示償還。如《禮記.檀弓下》:「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之。』」鄭玄注:「庚,償也。」又表示持續,如《列子.黃帝》:「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
」後來又用以指稱年齡。如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實年官年》:「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數歲者。」朱熹〈元范別後寄惠佳篇〉:「歲月幸同庚,詩書復同道。」
甲金文從「」,「」聲,為小篆所本。戰國文字又有從「」,「」聲的字形。《說文》以為本義是大言、大話。
甲金文從「」,「」聲,為小篆所本。戰國文字又有從「」,「」聲的字形,字形見齊陶、齊璽(參《古璽彙編》0147、3142),《說文》以為是「」的古文。
《說文》以為本義是大言、大話。《說文》:「唐,大言也。从口,庚聲。」如《莊子.天下》:「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成玄英疏:「荒唐,廣大也。」唐代韓愈〈桃源圖〉:「神仙有無何眇芒,桃源之說誠荒唐。」
甲金文未見此用法,多用為人名,指商王大乙。(參王國維)如《合集》1275:「己子(巳)卜,古鼎(貞):㞢于唐。」「㞢于唐」即對先祖大乙舉行侑祭。又如叔尸鎛:「虩虩成唐,又敢才(在)帝所。」傳世文獻稱為「」或「成湯」,如《尚書.泰誓中》:「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
」又用為族名或方國名。如《合集》5544:「鼎(貞):史(使)人往于唐。」唐子且乙爵:「唐子且(祖)乙。」
傳世文獻中「」由大言義引申出廣大義。段玉裁注:「引申為大也。」如《論衡.正說》:「說《尚書》謂之有天下之代號,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故唐之為言『蕩蕩』也。」又引申為空虛。如《莊子.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唐肆」即空蕩的市集,「求馬於唐肆」意謂到空蕩的市集去買馬。
池塘的「」本作「」。《說文解字注》:「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虛而多受之意。〈阜部〉曰:『隄,唐也。』」如《淮南子.人間》:「且唐有萬穴,塞其一,魚何遽無由出?」高誘注:「唐,隄也。言隄之有萬穴也。」《楚辭.劉向〈九嘆.遠游〉》:「枉玉衡於炎火兮,委兩館于咸唐。」王逸注:「咸唐,咸池也。」參見「」。
」又表示廟堂前或庭院中的路。《爾雅.釋宮》:「廟中路謂之唐。」如《詩.陳風.防有雀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鷊。」毛傳:「中,中庭也。唐,堂塗也。」又《漢書.揚雄傳上》:「故甘露零其庭,醴泉流其唐,鳳皇巢其樹,黃龍游其沼,麒麟臻其囿,神爵棲其林。」
」也是草名,見於《詩經》,是一種蔓生植物,俗稱「菟絲」。如《詩.鄘風.桑中》:「爰采唐矣?沬之鄉矣。」又有「唐棣」,屬薔薇科植物,如《詩.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唐棣之華。」《論語.子罕》:「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從「」從「」(點撇)。郭沫若以為「」以和樂為本義,古代多借樂器以表示和樂,「」字從「」,「」即樂器。林潔明認為「」旁的點撇象搖動時的樂聲,由樂聲以見和樂之意。戰國文字「」所從點撇訛為從「」。
從「」從「」(點撇)。郭沫若以為「」以和樂為本義,古代多借樂器以表示和樂,「」字從「」,「」即樂器。林潔明認為「」旁的點撇象搖動時的樂聲,由樂聲以見和樂之意。戰國文字「」所從點撇訛為從「」。季旭昇認為可能是「」長久借為表示「」義(即穀皮),「」下的點撇遂類化為「」形。《說文》以為「」是「」之省,不確。
甲骨文「」用為商王的廟號,指商王康丁,卜辭中常稱為「康祖丁」。如《合集》35995:「丙申卜,鼎(貞):康且(祖)丁方其牢。」「」讀為「」,是祭名。卜辭貞問以祭牲對康丁進行祊祭。《史記.殷本紀》稱為「庚丁」:「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金文表示和樂。如齊陳曼簠:「齊[陳土](陳)曼不敢逸康,肈(肇)堇(謹)經德。」又如令狐君嗣子壺:「康樂我家,屖屖康盄(叔)。」
」也表示長久,如士父鐘:「降余魯多福亡(無)疆,隹(唯)康右(佑)屯(純)魯。」又用作人名,如康鼎:「康拜𩒨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休。」
戰國竹簡假借作「」,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59背貳「以脩(滫)康(糠)」,表示酸臭的淘米水和米糠。通假作「」,如《上博竹書一.緇衣》簡3:「隹尹夋及康,咸又(有)一惪(德)。」郭店竹簡〈緇衣〉及今本《禮記.緇衣》「」皆作「」。
古書中「」表示和樂的例子如《清華壹.耆夜》簡11:「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䢍(方)。」《國語.周語》:「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
」也表示褒揚、讚美。如《禮記.祭統》:「康周公,故以賜魯也。」鄭玄注:「康,猶褒大也。」《呂氏春秋.古樂》:「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德。」
」表示空。如《詩.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爵,以奏爾時。」鄭玄箋:「康,虛也。」《漢書.賈誼傳》:「斡棄周鼎,寶康瓠兮。」「康瓠」即空壺。
」又表示四通八達的大路。《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唐代白居易〈和松樹〉:「漠漠塵中槐,兩兩夾康莊。」
」還表示健康、無病。如《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唐代韓熙載〈湯泉院碑〉:「探之則熱,赴且無傷,惡疾能愈,微疴可量,或飲或浴,心寧體康。」
甲骨文從「」,「」聲。「」是筒、桶一類東西的象形字。「」或從「」,「」聲。「」是由「」分化出來的一個字。「」是「」的初文,本義是大鐘。(裘錫圭)
甲骨文從「」,「」聲。「」是筒、桶一類東西的象形字。「」或從「」,「」聲。「」是由「」分化出來的一個字。「」是「」的初文,本義是大鐘。(裘錫圭)
甲骨文用本義,如《合集》31023:「其奏庸,[門𢻱]美,又正。」「奏庸」即「奏鏞」。此用法亦見傳世古書,《逸周書.世俘》「王奏庸」,朱右曾集訓校釋:「庸,大鐘也。庸,鏞本字,經典皆作鏞。」又如《合集》31017「庸壴(鼓)」,指一種與鏞配合的鼓。(裘錫圭)
金文多從「」從「」,亦有從「」從「」的字形,見天亡𣪕。金文「」可表示奴隸,如訇𣪕:「今余令汝啻官司邑人,先虎臣、後庸。」「先虎臣」是一種軍旅,「」指先鋒。「後庸」指追隨於正規軍隊之後的「」。(陳世輝、裘錫圭)
」又表示用,如中山王鼎:「寡人庸(用)其悳(德),嘉其力。」古代「」、「」常通用。《說文》:「庸,用也。」如《國語.吳語》:「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後還表示受雇用,如《史記.陳涉世家》:「若為庸耕,何富貴也?」又指被雇用的人,後作「」。如《韓非子.五蠹》:「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金文「」也表示平凡、平常。如中山王鼎:「後人其庸庸之,母(毋)忘尒(爾)邦。」此義亦見傳世古書。《爾雅.釋詁上》:「庸,常也。」如《荀子.榮辱》:「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還可作副詞,表示難道。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其庸可冀乎?」意謂晉國難道可以冀求嗎?又如《管子.大匡》:「雖得賢,庸必能用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