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翼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皆是聲符,本義疑為飛翔的樣子。又假借為翌日(即明天)的「」。
甲骨文從「」從「」,「」、「」皆是聲符,本義疑為飛翔的樣子。《說文》:「翊(翋),飛皃。从羽,立聲。」段玉裁注:「〈漢郊祀歌〉:『神之來,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師古曰:『翊音弋入切,又音立。』按翊字本義本音僅見於此,經史多假爲昱字,以同立聲也。〈釋言〉曰:『翌,明也。』《尙書》五言『翌日』,皆訓明日;一言『翌室』,訓明室。天寶閒盡改爲『翼』。凡《尙書》『翼』字訓敬、訓輔,與訓明者溷同無別,自衞包始。漢、魏、晉、唐初皆有『翌日』無『翼日』。郭璞、玄應、李善引《尙書》皆作『翌日』。」
」又作「」,表示飛的樣子,見於古書,《漢書.禮樂志》:「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意謂神靈到來,飄揚空中,甘露降臨,五色雲彩聚集。《文選.左思〈吳都賦〉》:「䟃𧽼翋𦑶,若離若合者,相與騰躍乎莽䍚之野。」意謂奔走翱翔,時而分散,時而聚合,一起跳躍升騰在廣大的荒野。
因為「」、「」聲音相同,故「」又假借為翌日的「」,表示下一個。甲骨文表示下一個、次,《合集》37387:「翊(翌)日壬寅」,表示明天壬寅日。後世還借「」來表示明日之「」。
」又通作「」,表示恭敬謹慎之貌。《漢書.禮樂志》:「四貉咸服,既畏茲威,惟慕純德,附而不驕,正心翊翊。」顏師古注:「言畏威懷德,皆來賓附,無敢驕怠,盡虔敬。」意謂四方外族皆臣服,敬畏天子之威,只嚮往純正之德,歸順而不驕傲怠慢,心正而恭敬。又表示翅膀,《太玄.堅》:「螽焚其翊,所憑喪也。」「」即「螽斯」,是蝗蟲的古稱,「蝗蟲」是「蚱蜢」變來的,「蚱蜢」內地稱「蟈蟈」,台灣俗稱「草螟仔」,廣東話稱「草蜢」、「草蜢仔」。意謂燒了蝗蟲的翅膀,它便失去了依靠。又表示輔佐,《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左內史更名左馮翊。」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翊,佐也。」《晉書.裴秀傳附裴頠》:「呂望翊周,蕭張佐漢。」意謂姜太公輔佐周朝,蕭何、張良輔佐漢朝。
」的本義是明日,引申為下一個、第二。
甲骨文從「」,「」聲,金文加從「」聲。「」是意符,本義是明日,引申為下一個、後面一個,如「翌日」是明天、次日;「翌年」是下一年、明年、次年;「翌晨」表示次日早晨。「」較「」古老,但古漢語很早就用「」來代替「」。
甲金文表示下一個,《合集》32935:「翌乙亥」,即明天乙亥日。小盂鼎:「翌乙酉」,即明天乙酉日。古時又用同音的「」、「」來表示「」,參見「」、「」。許慎、段玉裁等認為「」才是表示明日義的本字,而「」是「」的假借字。《說文.日部》:「昱,明日也。从日,立聲。」 段玉裁注:「凡經傳子史,翌日字皆昱日之假借,翌與昱同立聲,故相假借。」
甲骨文又用作祭名,《合集》22764:「翌于大(太)甲」,「太甲」是商代先王,表示對太甲進行翌祭。
漢印用作人名,《漢印文字徵》:「張翌」。
」與「」相通,《銀雀山漢簡.晏子一三》簡602:「公令人視之,梟布翼伏地而死乎臺下。」明活字本《晏子春秋》「」作「」。意謂齊景公派人前往察看,在正廳的高臺下(發現)貓頭鷹張着翅膀,趴在地上死了。又表示輔助,「翌戴」猶「翼戴」,即輔佐擁戴,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左傳》:「蓋自晉襄既亡,雖秉禮如魯,亦不復翌戴天子矣。」意謂自從晉襄公死後,雖然周朝好像魯國一樣秉持禮教,(但諸侯)不再擁護愛戴天子了。
甲金文象一隻翅膀之形,金文加從「」或「」(象鳥的雙翅)為意符,本義是翅膀、羽翼。引申為翼狀物(如飛檐)、遮護、輔佐、輔助之臣、恭敬等義。
甲金文象一隻翅膀之形,金文加從「」或「」,「」象雀鳥展翅飛翔之形,「」象鳥兒向左右張開的雙翅,竹簡、小篆從「」,「」聲;本義是翅膀、羽翼。《說文》:「𩙺,翄也。从飛,異聲。翼,篆文𩙺从羽。」
」的本義是翅膀,《曾侯乙墓竹簡》簡3:「戈,屯一翼之䎖」,意謂戈柄上皆有一對翼狀飾物。《銀雀山漢簡.晏子一三》簡602:「公令人視之,梟布翼伏地而死乎臺下。」意謂齊景公派人前往察看,在正廳的高臺下(發現)貓頭鷹張着翅膀,趴在地上死了。《六韜.武韜.發啟》:「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意謂猛禽將要搏擊獵食,必先低飛而收起雙翅;猛獸將要搏擊獵食,必先垂耳而趴在地上。《易.明夷》:「明夷於飛,垂其翼。」「明夷」即鳴叫的野雞(高亨),意謂鳴叫的野雞將要飛翔,低垂翅膀。
」引申可表示一切翼狀物件,如建築物的飛檐,《後漢書.班固傳上》:「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李賢注:「翼,屋之四阿也。」「四阿」即屋宇四邊的檐霤;意謂排列棟椽而張開飛檐,負荷屋樑而騰飛(形容樓閣宏闊高聳之貌)。
鳥的翅膀可以起掩護、遮蔽的作用。《詩.大雅.生民》:「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意謂(把后稷)放在寒之上,鳥兒用翅膀覆蓋他,(使他保持溫暖)。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翼必兩相輔,故引申爲輔翼。」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翼以左右相助為用,故引申為輔翼。」因為翅膀在兩旁,左右相助,猶如得力之助手,所以「」引申為輔佐之意。《左傳.昭公九年》:「翼戴天子」,即輔助擁戴天子。《三國演義》中蜀國名將「張飛」,字「翼德」,「」除了是翅膀,與「」相關,在這裏還表示輔助有德之人。不過張飛的字《三國志》與裴松之注所引均作「益德」,所以一般認為「翼德」是後來的修改。
」又引申為輔助之臣,《六韜.龍韜.王翼》:「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是大腿,「」是胳膊,「股肱」、「羽翼」比喻忠誠能幹的輔弼大臣。意謂君王統領軍隊,一定有得力助手、輔佐之臣,以形成尊貴威嚴。「」字「恭敬謹慎」之意可能是從「輔翼擁戴」引申而來。
象羽翼之形的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字,多假借來表示翌日之「」。《合集》6:「翼(翌)乙亥」,即明天乙亥日。六祀𠨘其卣:「翼(翌)日」,即次日、明日。後期加從「」或「」為意符的金文和從「」的竹簡「」字,多表示恭敬之貌。秦公鎛:「翼受明德」,意謂恭敬地秉承光明之德。中山王方壺:「祗祗翼翼,卲(昭)告後嗣。」意謂恭敬謹慎,明白地告知後代子孫。《清華簡一.保訓》簡7:「翼翼不解(懈)」,意謂恭敬不敢鬆懈。《詩.大雅.大明》:「惟此文王,小心翼翼。」鄭玄箋:「小心翼翼,恭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