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見 (主部件) 共 4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4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從「」從「」,「」象一跪坐人形,突出其眼睛,表示看見。
甲金文從「」從「」,「」象一跪坐人形,突出其眼睛,表示看見。
甲金文「」、「」有別,除了中山王方壺一字形為例外,分別在於「」字從「」從「」,人形作跪坐之勢;「」字從「」從「」,人形作站立之勢。郭店楚簡《老子丙》「視之不足見」的視、見正作此二形。參見「」。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看見、覲見,又讀為「」,表示奉獻祭品。金文也用作本義,表示看見、目睹,中山王壺:「則臣不忍見施(也)」,噩君啟車節:「不見其金節則政(征)。」表示朝見,麥方尊:「侯見于宗周」。用作助動詞,表示被動,沈子它簋:「見猒(厭)于公」,即沈子被公所厭足之意。
《說文》:「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視而不見者,聽而不聞者。渾言之則視與見,聞與聽一也。」
從「」,從「」,「」亦是聲符,疑象一個人(「」)注視另一個人(「」),本義為觀察他人。
」字未見於金文,甲骨文與篆文同形,從「」,從「」,「」既表意,亦標聲,而「」的本義為注視(參「」),故整字疑一人(從「」)注視另一人(從「」),本義為觀察他人,一說為譬喻。《說文》:「俔,譬諭也。一曰:閒見。从人,从見。《詩》曰:『俔天之妹』。」《通訓定聲》注:「俔,閒見也。從人,從見,會意。見亦聲……閒見者,於空隙中乍見之意。」
觀察他人之義後又可發展為暗探、間諜義。《爾雅.釋言》:「俔,閒見也。」郭璞注:「《左傳》謂之諜,即今之細作也。」細作即現今間諜之義,由觀察他人發展而來。
卜辭收有「」,但辭義不明,如《合集》21774:「屰(逆)俔」。
印璽文字則用作人名,如《漢印文字徵》收有「趙俔私印」。
」又通作「」,指古代用於觀察方向的羽毛。《通訓定聲.乾部》:「俔,叚(假)借為綄」。
甲金文從「」,「」聲。本義是理順、順從(許慎)。
甲骨文從「」,「」聲,「」與「」形近,小篆字從「」,或由「」演變而來。部分從「」聲的字有順從之義,如「」即鳥獸之順服。因此「」從「」,「」聲,意謂人順服之貌。《說文》:「順,理也。从頁从巛。」小徐本作「巛聲」。中山王鼎、郭店簡與古璽又有從「」,「」聲一形。由於順從之「」與心理活動相關,故從「」。
甲骨文辭殘,「」字義不詳,《屯南》2080:「于父甲,其順比……」。
金文「」用作本義,指順從,與「」相對。中山王鼎:「克順克卑(俾)」,表示擇善而從。《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毛亨傳:「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禮記.樂記》、《史記.樂書》引作「克順克俾」。又中山王方壺:「則𣥺(上)逆於天,下不順於人施(也)。」以「」與「」對舉。另,金文「」可用為「」,𣄰尊:「順(訓)我不每(敏)」,指訓誨我魯鈍不聰敏(唐蘭、馬承源)。傳世古簡中「」亦可通假作「」,《大戴禮記.保傅》:「師導之教順。」《賈子新書.保傅》「」作「」。
戰國竹簡「」用為本義,指順從,《郭店楚簡.緇衣》簡12:「四方順之。」秦陶與古璽中「」用作人名。
古文字材料中又有以「」、「」通假為「」的例子。《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5:「教民大川(順)之道也。」戰國行氣玉銘:「巡(順)則生,逆則死。」
甲金文從「」從「」,甲骨文所從疑為「」的異體。「」是聲符。甲骨文用作貞人名,金文讀作「」,表示迷惑,中山王鼎:「猶粯(迷)惑於子之而𨑑其邦。」
」後世表示米屑,《集韻》:「粯,米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