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埶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𡎐 | 種也。从坴、丮,持亟種之。《書》曰:我埶黍稷。【徐鍇曰:坴,土也。】〔魚祭切〕 (63 / 58) | 丮 | 埶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埶 | 378 | 魚祭 |
![]() |
疑 | 次濁 | 牙 | 去 | 蟹 | 祭/祭 | 開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丮」從「木」(或從「屮」),「丮」象人伸出兩手,「埶」象人伸出雙手栽種草木之形。(羅振玉、裘錫圭)本義是種植,是「蓺」、「藝」的初文。 72 字 詳解: 甲骨文從「丮」從「木」(或從「屮」),「丮」象人伸出兩手,「埶」象人伸出雙手栽種草木之形。(羅振玉、裘錫圭)「埶」或去人形,從「廾」表示人的雙手。金文的人形或增「止」旁,「止」後來訛變為「女」。戰國秦系文字「埶」所從的「木」訛為「圥」形,小篆從之。《說文》誤以為「埶」從「坴」。 「埶」的本義是種植,是「蓺」、「藝」的初文。甲金文用本義,如《合集》5749:「□午卜,古鼎(貞):埶木。」盠方彝:「王令盠曰:◎𤔲六𠂤(師)眾八𠂤(師)埶。」意謂王令盠掌管六師及八師的穀類種植之事。(參于省吾) 「埶」可通「設」。如《屯南》2170:「其𥄲(罞),于東方埶(設),[凶十](擒)。」「埶」讀為「設」,表示設置捕器之網的意思。(裘錫圭)又如《清華貳.繫年》簡13:「周武王既克[殷邑](殷),乃埶(設)三監于殷。」 355 字 相關漢字: 丮,木,屮,蓺,藝,廾,止,女,圥,坴,設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10 | 周p31 | ||||
李p293 | 何p66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藝」字 | |
![]() |
黃 | 周p31 | ||||
李p293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勢」字 |
成語彙輯 | ||
---|---|---|
審曲面埶, 情見埶竭 | (2/2)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skill; art |
v. | to plant (arch.) |
瀏覽次數: 3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