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洞 | 疾流也。从水,同聲。〔徒弄切〕 (230 / 230) | 水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洞 | 23 | 徒紅 |
![]() |
定 | 全濁 | 舌 | 平 | 通 | 東/東 | 合 | 一 | |
洞 | 343 | 徒弄 |
![]() |
定 | 全濁 | 舌 | 去 | 通 | 東/送 | 合 | 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水」,「同」聲。本義是疾流。 16 字 詳解: 從「水」,「同」聲。本義是疾流。《說文》:「洞,疾流也。从水,同聲。」如《文選.班孟堅〈西都賦〉》:「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引申表示疾急。如《文選.陸士衡〈演連珠〉》:「臣聞衝波安流,則龍舟不能以漂;震風洞發,則夏屋有時而傾。」李善注:「洞,疾貌也。」 「洞」表示通、通達。如《文選.班孟堅〈兩都賦〉》:「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後漢書.梁統列傳》:「堂寢皆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 「洞」表示穿透。如《史記.蘇秦列傳》:「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後漢書.天文志上》:「十一月丁丑,漢護軍將軍高午刺述洞胸,其夜死。」 「洞」表示透徹、深入。如《論衡.知實》:「子見竅睹微,思慮洞達,材智兼倍,彊力不倦,超踰倫等耳!」《文心雕龍.知音》:「故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者,二主是也。」 「洞洞」表示恭敬貌。如《禮記.禮器》:「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亦作「洞然」。如《荀子.非十二子》:「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洞」表示洞穴。如唐代張釲〈上黨舊宮述聖頌〉:「隴出仙洞而神魚躍,山開禪穴而靈鐘韻。」《宋史.李崇矩傳》:「時黎賊擾動,崇矩悉抵其洞穴撫慰,以己財遺其酋長,眾皆懷附。」 555 字 相關漢字: 水,同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47 | 周p88 | ||||
李p123 | 何p242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
![]() |
黃 | 周p88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洞」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洪洞縣, 洞川郡, 洞川縣, 梅洞巡司, 洞門巡司… | (5/33)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別有洞天, 洞天福地, 洞房花燭, 洞若觀火, 空洞無物… | (5/101)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察, 篸, 觀, 涵, 坑, 綮, 孔, 澒, 窯, 漏, 巖, 悉, 鑿, 矚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connected |
n. | cave; grotto; hole; ravine; cavity |
v. | see through; comprehend; understand |
瀏覽次數: 1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