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舳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舳 | 艫也。从舟,由聲。《漢律》:名船方長爲舳艫。一曰:舟尾。【臣鉉等曰:當从胄省乃得聲。】〔直六切〕 (176 / 173) | 舟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舳 | 454 | 直六 |
![]() |
澄 | 全濁 | 舌 | 入 | 通 | 東/屋 | 合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舟」,「由」聲。「舳」表示船尾掌舵的部分。 23 字 詳解: 從「舟」,「由」聲。「舳」表示船尾掌舵的部分。《說文》:「一曰:舟尾。」又《方言》:「(舟)後曰舳,舳,制水也。」郭璞注:「今江東呼柁曰舳。」如《鹽鐵論.殊路》:「今齊世庸士之人,不好學問,專以己之愚而荷負巨任,若無楫舳,濟江海而遭大風,漂沒於百仞之淵,東流無崖之川,安得沮而止乎?」「若無楫舳」意謂沒有船槳和船舵,故無法控制船的方向和行止。 《說文》:「舳,艫也。」段玉裁據《古今韻會舉要》改為「舳,舳艫也」。「舳艫」即船頭和船尾,借指整艘船。如《漢書.武帝紀》:「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顏師古注引李斐曰:「言其船多,前後相銜,千里不絕也。」又可單用「舳」表示船,如唐代王勃〈滕王閣序〉:「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310 字 相關漢字: 舟,由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49 | 周p142 | ||||
李p82 | 何p359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舳」字下錄有3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舳艫千里, 舳艫相接, 舳艫相繼, 舳艫相屬 | (4/4)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艫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stern of ship; a tandem ship |
瀏覽次數: 1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