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課程早期為崇基學生必修科目。後來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逐步由大學統籌,此課程成為中大各成員書院學生皆可選修的科目,並且一直保留至現在。崇基學院設立這個科目,與中文大學整體的通識教育發展息息相關。讓我們先看看此科目初創時的課程大綱:
The Seminal Ideas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the aim of this course to survey the motifs of the class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and those of the religious life and folklo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given to perennial perspectives and their continuing importanc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in a cosmopolitan culture.
(See 《CHUNG CHI COLLEGE CALENDAR 1962-63》, Page 162.)
由此大綱可見,本科之目的乃在於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廣、更深的認識,並且意識到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可能碰到的難題。勞思光教授是當年負責這個科目的主要教員之一。他後來談論過設立這個科目的重要之處。以下我們引述勞教授的說話給大家參考:
「……事實上,崇基之通識教育改革,在消極意義方面,固在於糾正過度偏重宗教教義之傾向,積極意義則在於加強對中國文化之了解,及現代西方思想之認識。就中西文化之整合而言,此種課程之影響未可忽視。
「中國文化要義」為當時崇基全院學生所必修,實有普遍影響;其後,通識教育逐步由大學統籌,但此一課程始終保留。中文大學既對中國文化之研究及發展有一定承擔,則維持此種通識教育課程,亦保持中大特色之一端。通識教育由中大統籌後,課程屢有改變;但以現行制度而論,一年級學生皆必須在有關中國文化之範圍中選修一科;可知對中國文化之重視,原則上仍能保持。」﹙註一﹚
勞教授提到的「中西文化整合」,正好與人生哲學課程簡介中的「協助學生聯系古今、中外」,以及「學術之融會貫通」互相呼應。
時至今日,科目的大綱變得更明確。有趣的一點是:現行的課程大綱棄用了 "motifs", "perennial perspectives" 和 "continuing importance"等字眼,代之而起的是「普通概念」:
中國文化要義
本科目之目的在教授學生中國文化的普通概念,內容包括:(一)中國文化之特性;(二)中國之宗教觀;(三)中國之人生觀;(四)中國之政治;(五)中國之社會;(六)中國之思想方式;(七)中國之知識分子;及(八)中國近代所面臨之文化問題。
有關詳情,可瀏覽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的網頁:www.cuhk.edu.hk/oge/
註一:見《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吳倫霓霞編,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05-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