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巾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佩巾下垂之形。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是「巿」的省文,是古時蓋在衣裳上的服飾,曶壺:「赤巾(巿)」,元年師兌簋:「易(賜)女(汝)乃且(祖)巾(巿)」。
《說文》:「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凡巾之屬皆从巾。」參見「巿」。
從「」從「」,「」亦是聲符,本義為白色的絲織物。
從「」從「」,「」亦是聲符,本義為白色的絲織物。《說文》:「帛,繒也。從巾,白聲。凡帛之屬皆从帛。」段玉裁注:「〈聘禮〉、〈大宗伯〉注皆云:『帛,今之璧色繒也。』」徐灝箋:「帛者,縑素之通名。璧色,白色也,故从白。引申為雜色繒之偁。」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842:「才(在)帛。」金文用作本義,指絲織品,九年衛鼎:「舍(捨)矩姜帛三兩」,指給予矩的妻子三兩帛。又可通假作「」,九年衛鼎:「帛(白)轡乘」,唐蘭認為指的是「四匹馬的白色的繮繩」。又如九年衛鼎:「帛(白)金一反(鈑)」,古人稱銀為白金,這裏即指一塊銀餅。
典籍中亦有「」通假為「」的例子,如《禮記.玉藻》:「大帛不緌。」鄭玄注:「帛當為白,聲之誤也。大帛,謂白布冠也。」按俞樾《雜纂》:「白與帛,古字通。」參見「」。
古璽文中「」用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帛,《姓苑》云:『吳郡人。漢武威將軍帛敞,後漢有帛宜。』《神僊傳》有帛和,晉有高僧帛道佺。」
甲骨文「」表示擊打佩巾、衣物,除去灰塵。「敝衣」指破舊衣服。
甲骨文從「」從「」,「」旁四周或加從小點,「」象手持棍棒,表示用棍子擊打衣服或佩巾,小點象揚起的灰塵。根據裘錫圭的研究,由於從「」從「」,擊巾的意思已能表示出來,所巾旁小點有時被省去。「」的本義是擊打衣巾,以拍去或打掉灰塵,後用來表示破舊,是假借的用法。真正表示破舊的是「」字,「」可能是省「」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以巾上有塵來表示破舊。所以當破舊講的「」是假借來表示「」字的意義的。《說文》:「㡀,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凡㡀之屬皆从㡀。」《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从攴从㡀,㡀亦聲。」後來贅加「」為意符,造「」字,以表示用手持捧擊打布巾。按破舊義也可能是擊布除塵的引伸義。
古書中仍保留擊布除塵的本義,《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却行為導,跪而蔽席。」司馬貞索隱:「蔽音匹結反,蔽猶拂也。」這裏的「」是「」、「」的通假字,表示拂去灰塵,全句意謂太子迎接,引導時倒退而行,並跪下來拂拭席子。
後來拍打塵埃的意義漸漸少用,而表示破舊的衣服,如戰國中晚期的《郭店簡.語叢四》簡40:「句(苟)又(有)衣,必見其㡀(敝)。」意謂如果有衣服,必會看到它變得破舊。又引申為破敗,故從「」取義的字皆與破敗等義有關,如「」表敗壞,「」表死亡,「」表示滅亡。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936:「王才(在)敝」。
戰國竹簡通假為「」,《清華簡一.程寤》簡2:「太子發敝(幣)告宗方(祊)社稷」,意謂用布帛來祭祀宗廟社稷。又通假為「」,《上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4:「皮(疲)敝(弊)齊邦」,意謂使齊國困苦窮乏。
漢帛書通假為「」,表示蒙蔽,《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29行:「臣肅敬,不敢敝(蔽)其主。」意謂臣子恭敬,不敢蒙蔽君主。
注意「」字左邊的「」的中豎不應斷開,因為本來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