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豆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在古代指盛醃菜、肉醬的器皿,後假借為豆芽之「」。
」在古代原指盛醃菜、肉醬等食品的器皿,本義是高圈足的食器,後假借為豆麥之「」。《說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𣅣,古文豆。」按「」上一橫象蓋,中間象豆體,下象柱足及底座。「」出現於商代,盛行於春秋戰國,有陶製,亦有以木、青銅等質料製成。後世或用「」作禮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郭璞注:「豆,禮器也。」「」所盛放的食物為醃菜和肉醬,《周禮.天官冢宰.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麋臡」,指行朝事禮時所進獻的豆,盛的食物是用韭菜做的腌菜、多汁的肉醬等。
甲金文用作地名,讀作「」。《合集》24713:「才(在)豆。」散盤:「豆人虞。」宰甫卣:「王來獸(狩)自豆彔(麓)」,指王自郖地山腳來狩獵。《說文》:「郖,弘農縣庾地。从邑,豆聲。」另金文用作本義,指高圈足的食器,周生豆:「周生乍(作)尊豆。」
齊陶用作量詞,為古代的重量單位,如《古陶文彙編》3.46:「毫豆。」《左傳.昭三年》:「四升為豆。」
傳世文獻中「」又假借為豆麥之「」。《廣雅》:「大豆,茮也;小豆,荅也。」《戰國策.韓策一》:「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意指戰國時韓國地理環境惡劣,百姓於山中居住,所出產的糧食,不是麥子就是豆子(王引之《經傳釋詞》:「而,猶則也。」)。後來又為豆麥之「」的假借義分化出「」字。不過,「」在「」字出現後仍被普遍用來表示豆麥之「」。
甲骨文會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意,故「」有進義。
甲骨文從二「」(「𣥠」)從「」(同「𠬞」,象雙手形)從「」(盛食物的容器),「」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甲骨文或省去二「」形,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本義,表示進獻祭品,猶其是獻禾、米、黍。《合集》30306「登黍于宗」。《合集》34591:「王其登米」。這種用法的字形或加從「」為意符,象進獻米之形。
此外,甲骨文還有從「」從「」,此字形可讀為「」,表示徵召,《合集》6619:「勿登(徵)人乎(呼)伐羌」(楊樹達)。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字中,有字形只作「」,而用為「」的例子,《花東》48:「皀(登)自丁黍」,即進獻來自「」的黍(沈培)。
金文從「𣥠」從「」從「」,或不從「𣥠」。班簋不從「𣥠」而從「」,也有上升之意。
金文表示登上,散盤:「登于厂湶」。這種用法的「」皆寫作從「𣥠」。又表示升遷,就職,班簋:「登于大服」。又用作國名,文獻作「」,鄧公鼎:「鄧公乍旅尊鼎」。古以「」(鄧)名國者有二,一在楚國附近,曼姓。一在陝西,媿姓(陳夢家)。又用作祭名,相當於文獻的「」。姬鼎:「用登(烝)用嘗」。十四年陳侯午錞:「以登(烝)以嘗」。《爾雅.釋天》:「冬祭曰烝」,郭璞注:「進品物也。」《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春秋繁露.四祭》:「蒸者,以十月進初稻也。」
《說文》:「登,上車也。从𣥠、豆,象登車形。𤼼(𤼷),籒文登从𠬞。」段玉裁注:「引伸之凡上陞曰登」。
甲金文「」字表示食器中盛有麥、禾之類食物,本義是食物之美味,引申為美好。
甲骨文從「」從「」從「」,金文加從「」從「」,以「」為聲符,陳漢平以為字象「」(麥子)在「」中,表示食器中盛有麥、禾之類食物,本義是食物之美味。甲金文「」或作「」。侯馬盟書構形多變,或省去「」形,或省去「」形。戰國文字「」或省「」,參《清華簡一.皇門》簡2。《說文》:「嘉,美也。从壴,加聲。」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838:「才(在)嘉。」《合集》37434:「今日步于嘉,亡(無)災。」
另甲骨文有從「」從「」之字,為「妿」之初文。甲骨文「妿」之初文多讀為「」,或與「」連用,借以卜問分娩是否順利。《合集》6948:「婦好娩[女力](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娩嘉」指分娩順利。一說「」指生男,「不嘉」即生女。《合集》14002正:「帚(婦)好娩,不其[女力](嘉)。」
金文「」表示美好,洹子孟姜壺:「齊侯拜嘉命」,「嘉命」即美好的生命。楊樹達:「齊侯有所請而天子許之,且有所授,故謂之嘉命。」字又用作動詞,表示贊美,中山王鼎:「寡人庸其德嘉其力。」另,金文常見「嘉賓」一詞,表示貴客,嘉賓鐘:「用樂嘉賓。」
戰國竹簡表示美好,《清華簡一.耆夜》簡6:「嘉爵速飲,後爵乃從。」此句為勸酒之辭,意謂快快飲下這杯美酒,後來再一杯杯接下去。「嘉爵」見《禮記.士冠禮》:「祭此嘉爵,承天之祜。」或用作動詞,表示嘉許,《清華簡一.保訓》簡7:「帝堯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