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入 (包括子部件) 共 10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基本上是一指示符號,狀似一個尖頭的東西,用以指出「內進」的方向。
」基本上是一指示符號,狀似一個尖頭的東西,用以指出「內進」的方向。《說文》:「入,內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與「」為同形字,即兩字所表示的詞義有別但寫法相同,參見「」。查「」的古文字字形,一般都是左右對稱的,與左右長短不一的「」字不同。戰國文字或於「」字豎畫上加上飾點,見曾侯乙墓楚簡簡208字形。在隸變的過程中,由於「」字左右兩筆變得對稱,因此「」很易與「」字相混。為區別二字,「」字漸漸寫成今天通行的右捺蓋過左撇的模樣。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進入,《合集》7840:「乙卯入商。」《合集》39990:「今夕王入商。」又指貢納,《合集》190反:「雀入三十」,指雀貢納了三十(塊龜甲)。另字又借用作地名,《合集》16348:「才(在)入。」
金文亦用作本義,指進入,宅𣪕:「其萬年用卿(饗)王出入」,指萬年用此𣪕來飲宴,並為王奔走。又特指進入王廷,毛公鼎:「𩁹之,庶出入事(吏),于外尃(敷)命尃(敷)政。」「出入」即指出入王廷,全句指過去,官吏出入王廷,在外布施政令。字又用為「」,指獻納。頌鼎:「頌拜稽首,受令冊佩以出,反入堇章。」「反入堇章」,郭沫若讀為「返納瑾璋」,指周世王臣受王冊命之後,對天子之有司貢納美玉,作為報答。
戰國竹簡多以「」讀為「」,《上博竹書一.性情論》簡10:「𦡊(體)丌(其)宜(義)而節取之,里(理)丌(其)情而出內(入)之。」全句指體察他適宜的舉動而加以節制取用它,調理他的情感而加以抒發收斂它。參見「」。
𠓛
《說文》:「𠓛,三合也。從入一,象三合之形。凡𠓛之屬皆从亼。讀若集。」此中所謂「三合之形」,象覆罩著的器蓋形(谷衍奎)。但「𠓛」很容易與另一部件「」相混,必須清楚地區別。
《說文》:「𠓛,三合也。從入一,象三合之形。凡𠓛之屬皆从亼。讀若集。」不過徐鉉懷疑「𠓛」為象形,並非如許氏所言「從入一」。然而徐氏未有說明其疑惑之因由。又《正字通》釋「𠓛」字時,認為乃「亼字之譌。本作亼。」雖亦對字形生疑,但未能清為二字之意義清楚定性。
查「𠓛」這個部件很容易與「」相混。前者(𠓛)從入從一,指的即《說文》所指的「三合之形」,後者(亼)指的則是向下張開的「倒口」。這兩個部件都未有獨立成字,由於二者形態相近似,所以向來都很易被混淆,如古代的《說文》和當代的《漢語大字典》都只知有「𠓛」,而未知有「」。由於這兩個部件無論意義或功能都迥殊,於認知上必須清楚區別。
就字的形態而言,「𠓛」的三劃都較直,而「」由於指向下張開的口,因此代表嘴唇的上兩劃都較彎。這一點從金文的相關字形中都可以清楚得見。
總括而言:
𠓛」(Unicode U+204DB)主要引出「」、「」等字;而
」(Unicode U+4EBC)主要引生「」、「」及「」、「」、「」、「」等字。
參見「」。
甲骨文從「」從「」,而金文則大都從「」從「」,這一構形於不少簡帛文字中仍被保留。「」是居室,「」表示進入室內的符號,本義是進入屋內,引申為內裏、內外之內。
《說文》:「內,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說文解字注》:「今人謂所入之処爲內,乃以其引伸之義爲本義也。」
金文於「」字中間加一圓點為飾,後來圓點伸展為橫畫,形成「」形。
金文用法有五:一,表示進入,鄂君啟舟節:「𨑗(上)江,內(入)湘。」二,表示內裏,毛公鼎:「命女(汝)辥我邦我家內外」。三,表示貢獻,噩侯鼎:「噩侯馭方內(納)豊(醴)于王。」四,讀作「」,古國名,內大子白簠蓋:「內(芮)大(太)子白乍(作)簠」。五,用作職官名,如「內史」是史官。
甲金文從「」從「」,與小篆形同,構形初義不明。
甲骨文表示乞求,「王其有匄于大甲畀」(乙7257),又通讀作「」,「亡匄」即無害,與「亡(無)尤」、「亡(無)災」同例(郭沫若)。金文通讀為「」,表示祈求,啟卣:「用匄魯福」,《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又讀為「」,牆盤:「天子沬(眉)無匄」,眉壽無害是古代成語,表示眉壽無疆,無有患害。《詩.魯頌.閟宮》:「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說文》:「匄,气也。逯安說:亡人爲匄。」
甲金文「」象器皿、蓋子相合,本義是相合,引申為聚合。
甲金文「」從「𠓛」從「」,象器皿、蓋子相合之形(朱芳圃),本義是相合,引申為會合、聚合。部分甲骨文於「𠓛」和「」中間加上一短橫或一象「」字的部件,猶如盒子中收藏的物品。戰國文字下部的「」形訛變為「」。
」字的構形釋義有多種說法。林義光、徐中舒以為象二物(按:徐中舒以為象器蓋)相合之形,徐氏又指出「」是「」的初文,引申而有會合之義。《說文》:「合,合口也。从亼从口。」
應特別注意的是「」字上面的部件是「𠓛」,而非象「倒口」的「」。二者如相混,或會得出以為「」字指二口對答,並以之為「」的初文之議(如高鴻縉)。參見「𠓛」,參見「」,參見「」。
甲骨文表示會合,《屯南》2350:「王其以眾合右旅」,意謂商王使民眾會合右旅。
金文表示符合,秦公鐘:「卲(昭)合皇天」,即配合皇天,指三公之德相配皇天而合於天命(馬承源)。又通假為「」,五年琱生簋:「隹(唯)五年正月己丑,琱生又(有)事,召來合(會)事」,意謂五年正月己丑那天,琱生發生了獄訟之事,召伯虎來處理此事。又通假為「」,陳侯因[次月]敦:「合(答)揚厥德」。
戰國竹簡表示會合,《郭店簡.老子甲》簡19:「天地相合也,以逾(降)甘露。」意謂天地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劉釗)。又通假為「」,表示回答、對答,《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孔子合(答)曰」。
甲骨文從「」,「」聲,「」是「」的異體,本義是水廣大之貌。
《集韻.宕韻》:「漭,水大皃,或从亡。」
甲骨文疑為祭名。《合集》27884:「汒、又(侑)、尞(燎)」。「」、「」、「」分別是三種祭祀的名稱。
後世「」又同「」,表示匆忙、模糊等義,與表示水廣大貌的「」(「」)是同形異字。
」字從𠓛從冊,或從亼從冊。「」可視作「」的初文(徐灝),亦可作視「」字的初文(章炳麟)。
」字的構形可以有兩種解釋。首先可把侖視為從「𠓛」(三合)從「」。即解作「集合及整理卷冊」的意思。另一種解釋是把 「」視作從「」(倒口)從「」。《說文》的解釋是:「侖,思也。從亼從冊。」此中,「」可解向下張口,而「」則解以繩索編列得整齊有序的竹簡,這兩個部件合起來,似意會一套條理井然的說話或思想, 一如人之能「出口成冊」。由於「」本已由口(亼)所出,因此可視為「」的初文。章太炎《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即直稱:「論者, 古但作侖」。
就古文字的字形看,上面所引的兩個甲骨文和青銅器「七年侖氏戈」中的侖字看似從𠓛(三合),而青銅器中「中山王鼎」的該字則看似從亼(倒口)。 而且該器的銘文「侖(論)其德,省其行」中的「」用為「」,故對後一種說法也有一定支持。
更重要的是,無論採上面那一個解釋,「」字都具有條理井然這一個基本意涵,後來根據轉注原則(有關理論詳見「」字條)乃衍生了一整系列帶有「條理」意味的同源字。如注之以「」而成「」 (語之有條不紊者); 注之以「」而成「」(人事之有條理者);注之以「」而成「」(木之理順無疵者);注之以「」而成「」(水之成紋有理者);注之以「」而「」(擇之條貫有序者);注之以「」而得「」(車之有輻而見紋理者)等(胡樸安、關子尹)。
甲骨文從「」從「」或「」,象糧倉,是收藏穀物的地方。上面(亼)象屋頂,下面(口)象儲糧的坑,中間是倉庫的門(許慎、孫海波、沈培、季旭昇、馬如森、張世超、金國泰等)。「」字後來泛指儲藏物資的建築物。
甲骨文從「」從「」或「」,象糧倉,是收藏穀物的地方。上面(亼)象屋頂,下面(口)象儲糧的坑,中間是倉庫的門(許慎、孫海波、沈培、季旭昇、馬如森、張世超、金國泰等)。「」字後來泛指儲藏物資的建築物。《說文》:「倉,榖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从食省,口象倉形。凡倉之屬皆从倉。仺,奇字倉。」段玉裁注:「穀藏者,謂穀所藏之處。」
甲骨文疑用作本義,表示藏穀之倉,《屯》3731:「于西倉」。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倉廩府庫,宜陽右倉鼎:「宜陽右倉」。《國語.越語》下:「府倉實,民眾殷。」韋昭注:「貨財曰府,米粟曰倉。」又用作象聲詞,㝬鐘:「倉倉悤悤」,即「鎗鎗鏓鏓」,形容鐘聲。者減鐘:「龢龢倉倉……聞于四旁(方)。」表示鐘聲龢諧悅耳,四方之人都能聽到。又用作姓氏和人名。《通志.氏族略》:「倉氏,黃帝史官倉頡之後,或言古有世掌倉庾者,各以為氏。」弔倉父盨:「弔(叔)倉父乍(作)寶盨。」
戰國竹簡用作人名,《上博竹書二.容成氏》:「倉頡」。長沙子彈庫《楚帛書》「」通假作「」,即《爾雅.釋天》十二月名之「」,指七月。《爾雅.釋天》:「七月為相」。《詩.小雅.楚茨》:「我倉既盈」,《太平御覽》卷35引「」作「」(參何琳儀、王輝)。
甲金文從「」從◎,象用蓋子把盛有東西的器物蓋起來(羅振玉、李孝定、朱芳圃、沈培),本義是相合。
甲金文從「」從◎,象用蓋子把盛有東西的器物蓋起來(羅振玉、李孝定、朱芳圃、沈培),本義是相合。「」象盛物的器皿,「𠓛」象器皿之蓋,中間是所盛載的東西。《說文》:「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从會。㣛,古文會如此。」
金文或加從「」,表示在道路上相會之意。
甲骨文辭殘,疑為會合之義,《合集》1030正:「會我」。金文表示會合,𠫑羌鐘:「入長城,先會于平陰」。又表示記錄所斷獄訟的計簿,訓匜:「乃以告吏兄、吏曶于會」,意即將此案件結果記入會簿之中(李學勤)。
戰國竹簡表示會合,《郭店簡.語叢一》簡36:「所以會天道人道也」。《郭店簡.語叢一》簡40:「所以會古含(今)之事也」。《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9:「會才(在)天地之間,而㯱(包)才(在)四海之內」。《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會天地之利」。《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2:「以少(宵)會者(諸)侯之帀(師)於牧之埜(野)」。《上博竹書五.三德》簡17:「智(知)天足以川(順)時,智(知)地足以由(育)材,智(知)人足以會新(親)。」又表示會盟,《清華簡二.繫年》簡39:「秦晉焉始會好,戮力同心。」《清華簡二.繫年》簡61:「楚莊王立十又四年,王會諸侯于厲。」
從「」,「」聲。本義是大門旁的小門。
從「」,「」聲。本義是大門旁的小門。《說文》:「閤,門旁戶也。从門,合聲。」如《墨子.雜守》:「閤通守舍,相錯穿室。」《後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列傳》:「明旦,閤門不開,官屬踰牆而入,見寵尸,驚怖。」
」引申表示內室。如《史記.汲鄭列傳》:「黯多病,臥閨閤內不出。」《世說新語.尤悔》:「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閤共圍棊,並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蔕中。」「」和「」通用,故後來「」多寫作「」。
」又表示官署。如《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今將輔送獄,直符史詣閤下,從太守受其事。」《南齊書.王思遠傳》:「初舉秀才,歷宦府閤。」
」通「」,表示全。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閑話》:「或一身殉難,或閤門死節。」
甲骨文有從「」從「」的字形,用為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