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各 | 異辭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古洛切〕 (34 / 28) | 口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各 | 506 | 古落 |
![]() |
見 | 全清 | 牙 | 入 | 宕 | 唐/鐸 | 開 | 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各」象腳朝向洞穴,表示人來到和進入洞穴,本義是到來,與「出」相反。 37 字 詳解: 甲骨文的「各」字從「凵」(或「口」)從「夊」(象腳趾向下的腳),金文則從「口」從「夊」。「凵」或「口」象洞穴,古人穴居,「各」字象腳朝向洞穴,表示人來到和進入洞穴,與「出」的意思相反。「各」是「𢓜」的初文,本義是來到。《方言.一》:「𢓜,至也。」《方言.二》「𢓜,來也。」(裘錫圭) 甲金文或從「彳」旁,表示在道路的旁邊。由外而至到訪家中的稱為「客」,參見「客」。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來到,卜辭「各雨」即雨水到來,「各雲」即雲朵飄來。《合集》33348:「大水不各」。《合集》24756:「今日有各雨」。《合集》21022:「各云不其雨」。 金文也表示來到,曶壺:「王各于成宮」,表示王來到成宮。㝬鐘:「用卲各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卲各」即「招各」,表示招請先公先王的靈魂到來(郭沫若)。「卲各」文獻作「昭假」,「假」是「徦」的假借字,《說文》:「徦,至也。」《詩.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金文表示來到的「各」又以音近的「客」、「洛」表示。 「各」、「𢓜」字「進入」之義古書多借「格」、「徦」字表示。《爾雅.釋詁》:「格,至也。」又《釋言》:「格,來也。」《書.舜典》:「帝曰:格汝舜」,孔安國傳:「格,來。」《儀禮.士冠禮》:「孝友時格,永乃保之。」鄭玄注:「格,至也。」《禮記.月令》:「(孟夏)行春令,則蝗蟲為災,暴風來格。」鄭玄注:「格,至也。」《易.家人》:「王假有家。」《詩.商頌.玄鳥》:「四海來假,來假祁祁。」鄭玄箋:「假,至也。」 「各」後多被借用作指示代詞,即「各自」、「各人」的「各」。戰國竹簡和漢帛書表示各自,《睡虎地秦簡.語書》簡1:「古者,民各有鄉俗。」《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35:「人各食其所耆(嗜)」。《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32行:「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說文》:「各,異辭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793 字 相關漢字: 出,凵,口,夊,𢓜,彳,客,假,徦,洛,格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39 | 周p20 | ||||
李p117 | 何p285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各」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各奔前程, 各得其所, 各抒己見, 各持己見, 各有千秋… | (5/123)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己, 司, 式, 適, 所, 抒, 執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each, every; various; different |
v. | enter (arch.) |
瀏覽次數: 5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