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
(4)
𠬝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F0 A0 AC 9D
大五碼  
倉頡碼  
Matthews
漢語大字典 (一版)0391;(二版)427  
康熙字典 93 
Unicode U+20B1D
GB2312  
四角號碼  
頻序 A/B   -- 
頻次 A/B -- 
普通話 f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2/4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1/1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𠬝 治也。从又从卩,卩,事之節也。〔房六切〕 (64 / 59)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𠬝 291 尼展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以手執持跪坐之人,使之屈服,會降伏、制服之意,是「」的初文。
35 字

 詳解: 甲金文從「」從「」,「」象跪坐人形,「」象手形,象以手執持跪坐之人,使之屈服,會降伏、制服之意,是「」的初文。「𠬝」字手形在後,與「」字手形在前有別,參見「」。

  甲骨文𠬝作為動詞,表示征服;作為名詞用,指被征服的國族的人,用為祭祀之犧牲,與羊、豕等牲畜的地位相等。又用作人名,金文㝬鐘:「南國𠬝子」,「𠬝子」疑是南國首領的名稱。張亞初則認為是被征服者,指非華夏族的種族奴隸。

  《說文》:「𠬝,治也。从又从卪。卪,事之節也。」
219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詞類 英文意義
v. subdue (arch.)
瀏覽次數: 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