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北直 > 順天府 > 涿州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古為涿鹿之野。春秋時為燕之涿邑。秦為上谷郡地。漢高分置涿郡(治涿縣),後漢因之。三國魏改為範陽郡。晉為範陽國。後魏為範陽郡(俱治涿縣,魏收《志》:永安三年,嘗移置平州於此。)後齊、後周因之。隋初廢郡,屬幽州。大業初,改幽州為涿郡(治薊。)唐仍屬幽州。大曆四年,析置涿州(幽州帥朱希彩表置,領範陽、歸義、固安三縣。)五代晉入於契丹,仍曰涿州,亦為永泰軍。宋宣和四年,收復,改軍名曰威行(亦為涿水郡。)金仍為涿州。元初升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國初因之,以州治範陽縣省入(編戶四十六里),領縣一(今仍為涿州)。州控西山之險,據上游之勢,北通上谷,俯視關南、督亢、膏腴、岐溝隘險。居庸、紫荊為之外障,大安、房山為之內阻。漢置涿郡,形勝甲於河北。五代時,河東由此並燕。宋爭幽、薊,往往取道於涿州,以其地形四通也。自正統以來,四郊屢警,增兵置戍,恃為肘腋之地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府西南百四十里。南至河間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一百九十里,東南至霸州一百二十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唐大曆四年 (769) 置,治所在範陽縣 (今河北涿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北涿州市、雄縣及固安縣地。蒙古太宗八年 (1236) 改為涿州路,中統四年 (1263) 復為涿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初廢範陽縣入州,屬順天府。清不轄縣。1913年改為涿縣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今河北省涿州市、雄縣及固安等地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北直 > 順天府 > 涿州 > 房山縣
北直 > 順天府 > 涿州 > 房山縣 > 涿鹿衛
北直 > 順天府 > 涿州 > 房山縣 > 涿鹿左衛
北直 > 順天府 > 涿州 > 房山縣 > 涿鹿中衛
總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