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北直 > 河間府
現今地圖 | 明朝地圖 |
---|---|
|
|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
---|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為燕、趙、齊三國之境。秦為巨鹿、上谷二郡地。漢置河間國(初為趙地,文帝二年,別為河間國。應劭曰:在兩河之間也)後漢初併入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復置河間國。晉因之。後魏置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冀、定二州置),兼置河間郡,治武垣。隋罷郡存州。大業初,復曰河間郡。唐仍為瀛州。天寶初,亦曰河間郡。乾元初,復為瀛州。五代晉時,契丹據其地。周顯德六年,收復。宋仍曰瀛州(《宋志》舊名關南。大平興國初,曰高陽關。慶曆八年,始置高陽關路,統瀛、莫、雄、貝、冀、滄、永靜、保定、乾寧、信安等十州軍),大觀二年,升為河間府(賜名瀛海軍。)金因之(置河北東路於此)元曰河間路。明初曰河間府,屬北平布政司。永樂七年,直隸京師,領州二,縣十六。今仍曰河間府 |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
---|
東至海豐縣三百里,南至山東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真定府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真定府定州二百有八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師四百十里,至南京二千一百四十里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
---|
北宋大觀二年 (1108) 改瀛州置,治所在河間縣 (今河北河間市)。轄境相當今河北河間市以南,肅寧、獻縣以東,滄州、大城以西,泊頭市以南地。金時轄境縮小,僅有今河間市、肅寧縣地。蒙古至元二年 (1265) 改為河間路。明洪武元年 (1368)復為府。清轄今河北任丘市以南,肅寧、獻縣以東,故城以北,東光及山東寧津等縣以西地。1913年廢 |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
---|
北直 > 河間府 > 河間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河間縣 > 景和鎮巡司 |
北直 > 河間府 > 獻縣 |
北直 > 河間府 > 獻縣 > 單橋巡司 |
北直 > 河間府 > 阜城縣 |
北直 > 河間府 > 阜城縣 > 蒲領縣 |
北直 > 河間府 > 肅寧縣 |
北直 > 河間府 > 任丘縣 |
北直 > 河間府 > 交河縣 |
北直 > 河間府 > 交河縣 > 泊頭鎮巡司 |
北直 > 河間府 > 青縣 |
北直 > 河間府 > 興濟縣 |
北直 > 河間府 > 靜海縣 |
北直 > 河間府 > 寧津縣 |
北直 > 河間府 > 寧津縣 > 河間衛 |
北直 > 河間府 > 寧津縣 > 瀋陽中屯衛 |
北直 > 河間府 > 寧津縣 > 大同中屯衛 |
北直 > 河間府 > 寧津縣 > 天津衛 |
北直 > 河間府 > 景州 |
北直 > 河間府 > 景州 > 安陵巡司 |
北直 > 河間府 > 景州 > 吳橋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景州 > 東光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景州 > 故城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馬落坡巡司 |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清池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南皮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鹽山縣 |
北直 > 河間府 > 滄州 > 慶雲縣 |
總數:29 |